-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学概要】目次.doc
【诗学概要】
作者:林正三
时间:2006-7-29 载自:飘雪文艺网 竹叶青对女儿红
目 次
序言
? 中华学术院诗学研究所究所所长考试院考试委员张序
? 中华民国传统诗学会理事长蔡序
? 台北市诗人联吟会会长蔡诗
作者简介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学习古典诗词之准备—排除音韵之障碍
第一节:中国历代音韵之沿革
第二节: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
第三节: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之关系
第四节:如何自现行国音中去分辨原来之入声字
第五节:根本解决之道
第三章:平仄
平仄格律之主要原则
拗与拗救
特拗之例
折腰体
四声递用法
兼论古体诗之平仄
第四章:押韵
押韵之作用
目前通行之韵部与押韵之规则
特殊之押韵法
押韵之戒忌
兼论古体诗之押韵法
第五章:章法(结构)
起承转合
历代诗家之论章法
时下通行之击钵诗章法
第六章:命意
命意之要
初学要旨
各体诗之立意方向
第七章:炼字
炼虚字
炼诗眼
炼迭字
重出字法
历代诗家之炼字故实
第八章:修辞
修辞析论之修辞法
字句锻炼法中之代字法
第九章:造句
句型
句法
历代诗家之论造句
第十章:对仗
对仗之种类
对仗之方法
历代诗家之论对仗
第十一章:用典
用典之功用
典故之种类
典故之来源
用典之要领
历代诗家之论用典
第十二章:古典诗之创作与欣赏
诗之创作
诗之欣赏
古典诗之时代性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诗学概要】序言
张序
论语阳货篇,孔子谓门人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意谓学诗可以兴发人之志气,可以考察时政之得失,可以知交友立群,可以处离怨而无怒;近可以事父母而尽孝,远可以事君上而尽忠。此足以明诗教之有裨于世道人心,而达化民成俗,厥功匪浅。今之倡言心灵改革者,实亦何莫昌夫诗!
唯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学术思想剧变,新文学兴起而旧文学式微。尤以古典诗之规律既严,加以文字简炼,且必讲求平仄协韵,又每多托寓用典,更非今日习用白话文者,所能领略其妙。故欲昌明诗学,弘扬诗教,真是谈何容易。目前大学中文系,虽开设有古典诗、词之课,教者多只能讲析,习者亦止于欣赏,欲求师生唱和之作,或培植青少年诗人,真如凤毛麟角也。
余任教上庠,讲授诗学有年,深知初学为诗者,以诸生自幼习国语而无入声字,每以平仄协韵为苦。坊间出版之「诗学入门」、「诗学浅说」类书,亦多讲「平、上、去、入」四声,而少为习用国音者作一指引开导,以是有志学诗者,欲求音律雅正,亦颇难矣。
本所研究委员林正三先生,有鉴于此,益以其夙耽诗学,雅好辞章。才既富赡,学亦渊博。近着【诗学概要】一书,对于初习诗词者,如何辨识平仄及四声,尤多所诠释,至于命意遣词,炼字用典,与夫诗之创作与欣赏,均有深入浅出之叙述。既为有志学诗而初入门径者之最佳读物,亦学有小成而欲更求深造者之指引南针,即任教上庠讲授诗学者,为指导学生习作,亦可获其一助,实坊间不可多得之作,而有裨于诗学之昌明,与诗教之弘扬也。兹索序于余,因乐赘数言,用弁卷首。
中华民国八十七年夏至前一日张定成序于中华学术院诗学研究所
蔡 序
诗之作用亦大矣哉!子夏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历代明王圣哲,莫不以诗教为政教之一环。而造成数千年来,诗运绵延,诗道昌炽,更使数以万计之诗篇,蔚成我中华民族之文学主流,使我中华民族成为诗之民族,历久而不衰。惜乎民国以来,社会风气,竞崇西学,科技与经济挂帅,价值观物化,于有关美善性灵之艺术文学,则付之阙如,其中尤以诗道为甚。影响所及,造成功利抬头,世风颓敝。以是知果欲正人心,恢世道,则舍诗教实无以为功也。
虽然,诗之陶冶性情别有风旨,非可以诗法论。第初学者不由其法,则茫然无所依归。观诸目前之青年学子,其有心于古典诗学者伙矣。唯不得入门之法,更视平仄音韵为畏途。吾友正三兄,公余沉浸于诗学领域,穷极爬梳,黾勉不倦。于声韵一门尤所专攻。且夫学而优则教,先后担任松山慈惠堂诗学研习班,基隆中原正音班,台湾歌仔学会诗学研究班讲席。于诗教之推展,不遗余力。正三兄之论诗也,以意为尚,主张诗以言志,平素服膺白太傅「诗合为咏时咏事而作」之诗旨;杜工部「汪茫万汇,忠厚恻怛」之诗心;王船山「游于兴观群怨四情之中。而各以其情遇」及「奋发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