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内科学 黄 疸 定义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 本病的三大特征:目黄、身黄、小便黄,以白睛发黄最为突出。 文献简介 《内经》即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溺黄赤指小便黄赤,这里“溺”是小便的意思)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症状特点进行探讨,其创制的茵陈蒿汤、大柴胡汤等至今在治疗黄疸中广泛使用。 文献简介 隋代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根据本病发病情况和所出现的不同症状,区分为二十八候。《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两书都记述了黄疸的危重证候“急黄”,并提到了“阴黄”一证。 宋代韩祗和《伤寒微旨论》除论述了黄疸的“阳证”外,加设《阴黄证篇》,详述了阴黄的辨证施治。 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进一步把阳黄与阴黄的辨证施治加以系统化,对临床具有较大指导意义。 文献简介 明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创制茵陈术附汤,至今仍为阴黄治疗的代表方剂。 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黄疸》篇提出了“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液外泄有关。 清代沈金鳌《沈氏尊生书·黄疸》篇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的记载,对黄疸可有传染性及严重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 与西医学相关的病证 本病证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凡出现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治。 (临床上西医诊断名称和中医病名不是一 一对应的,同学们见习时可发现这个问题。即患者西医诊断是肝硬化或胆囊炎,主要以黄疸为主,中医诊断是黄疸,但是证型根据每个患者的证候群及舌象、脉象的不同,证型是不同的,治疗原则也就不同。) 病 因 病 机 黄疸的病因与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及病后有关。病机为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 (一)病因 1、外感湿热疫毒 感受暑湿或湿热之邪,由表入里,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而致发病。 若湿热夹时邪疫毒伤人,则病势尤为暴急,具有传染性,表现热毒炽盛、内及营血的急黄重症。如《诸病源候论·黄病诸侯·急黄候》指出:“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倾刻,故云急黄也。” (一)病因 2、饮食不节 长期嗜酒无度,或过食肥甘厚腻,或饮食污染不洁,脾胃损伤,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胆汁泛溢而发为黄疸。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说:“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名曰黄疸。” 长期饥饱失常,或恣食生冷,脾虚寒湿内阻,发为黄疸。 (一)病因 3、劳倦伤脾 劳倦太过,脾阳受损,寒湿内生,困遏中焦,壅塞肝胆,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为黄疸。 4、病后续发 胁痛、癥积或其他疾病之后,瘀血阻滞,湿热残留,日久损肝伤脾,湿遏瘀阻,胆汁泛溢肌肤,也可产生黄疸。 (二)病机 黄疸的病理因素以湿邪为主,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邪既可从外感受,亦可自内而生。 如外感湿热疫毒,为湿从外受;饮食劳倦或病后瘀阻湿滞,属湿自内生。 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基本病机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 病理性质有阴阳之分。因于湿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发为阳黄。 (二)病机 如湿热蕴积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可见猝然发黄,神昏谵妄,痉厥出血等危重症,称为急黄,属阳黄之重症。 若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病脾阳受伤,则湿从寒化。寒湿瘀滞,中阳不振,脾虚失运,胆液为湿邪所阻,表现为阴黄证。 其演变转化,如阳黄治疗不当,病情急剧加重,湿热毒邪侵犯营血,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则发为急黄。如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如阴黄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病情较为复杂。 (二)病机 一般说来,阳黄病程较短,消退较易。急黄为阳黄的重症,湿热疫毒炽盛,病情重笃,常可危及生命,若救治得当,亦可转危为安。 阴黄病程缠绵,收效较慢;倘若湿浊瘀阻肝胆脉络,黄疸可能数月或经年不退,须耐心调治。若久病不愈,气血瘀滞,伤及肝脾,则有酿成癥积、鼓胀之可能。 总之,黄疸以速退为顺,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所言:“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为难治。”(说明黄疸病向愈或增剧,是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QB∕T 5775-2022 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剂 氯化钠.pdf
- 24秋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配湘教版)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pptx VIP
- 生命体征测量ppt(共69张PPT).ppt VIP
-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第一课时..ppt
- 欧姆龙PLC-CP1E的中文手册.pdf VIP
- (正式版)D-L∕T 1870-2018 电力系统网源协调技术规范.docx VIP
-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_气候第一课时.ppt VIP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次月考卷 1、3单元(江西专用)(原卷+解释)2025-2026学年 统编版.docx VIP
-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_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ppt VIP
-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