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600年前,孔子虽然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甚 至有过“乘桴浮于海” 的 梦想,但终其一生,他老 人家的足迹也没有走出过今天山东、河南两省的地界。 然而,孔老夫子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他的学说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走向了五大洲、走进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中间。 子路抢答习惯,如果孔子否定他这种性格,子路应有所收敛,但他未作任何改变,“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没改变其性格,而且相当尊重子路。子路答完,“哂”,他并非说大话,子路有能力,孔子曾言:“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又言,“由也果,于从政何也?”(子路果敢决断,让他代理国事,有什么困难?)子路最后死于非命,因其性格决定。公元前459年,他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预言“若由也,兀得其死然” 子路: 侧重强国 冉有: 侧重富民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孔子的“志”是什么? 这是一种古礼。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晳是因为他懂古礼。礼与非礼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 洗涤自己,沐着春风,把自己融汇进去,与天地一起共同迎来一个蓬勃的时节,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这个仪式没有任何意义,却能给内心一个安顿,这种安顿需要我们与天地合一,敏锐感知自然序节的变化,感知四时,感知山水,感知风月。 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能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 曾点 ①“鼓瑟希”“舍瑟而作”(从容不迫,洒脱自如,有王者风范。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 ②“异乎三子者之撰”(为人坦率,办事不含糊,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理想,而是在孔子的鼓动下表明自己的观点。不冒失,不自高自大,目中无人,沉得住气,不坏事。) ③“曾晳后”(有心计) ④“何哂由也”(细心) 点名再答。从容淡泊。曾点的表现,是一个主政大国的人才。 曾点之“志”,实为孔子之“志”。“志”作何理解?(即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1、积极:太平盛世,礼治的结果。以礼治国符合孔子的政治主张。被誉为 “曾点气象”“圣贤气象”。 朱熹引程子曰:“孔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 2、消极。消极避世,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而归隐田园。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小竹筏)浮于海”的主张。 从孔子思想看。 纵观孔子的一生,该说是积极救世,是起思想的主要方面。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他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侍坐》中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 从孔子对子路和曾晳的不同态度看。 孔子“哂”子路,因为他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讲自己能治“千乘之国”,是不谦虚的。如果曾点志在把国家治理成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的“太平无事”的理想之国,不是更不谦虚吗?果真如此,孔子就不会与“点”,而只会笑“点”,甚至是“大笑”了。可见,孔子“与点”,并非为曾点有济世大志。 从曾点与子路等人言志的不同内容看。 子路志在治“千乘之国”,冉有志在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公西华志在为小相,参与“宗庙之事,如会同”。二三子之志虽有骄谦之分,却无本质之别,都志在为政。孔子也说:“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而曾点自称“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曾点志在为政,那么曾点之志,何以“异乎三子者之撰”?可见,曾点是不求为政的。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 3、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我在一所学校当老师 父母认为我上课的情景是这样的 我同学认为我上课的情景是这样的 学生家长眼里我上课是这样的 在学生眼里我上课是这样的 其实我上课是这样的 七十二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苏教译林版九年级下册整册书单词默写表-单词表.docx VIP
- 2.2《养成亲社会行为》 课件 2025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ppt
- 中国古代古典书籍 《钟馗全传》 全本.doc VIP
- 《差异化教学探讨》课件.ppt VIP
- 四棉医院检验科室内质控项目一览表技术指导.docx VIP
-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试题与答案(2025年版2025年修订).pdf VIP
- 2025年浙江高三高考英语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pdf VIP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复习备考试题及答案 .pdf VIP
- 重庆翘柏高锰酸钾及其复合盐在水处理中的应用.pdf VIP
- 家庭经济状况信息表(样表).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