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哲(论鲁迅笔下的Q 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鲁迅笔下的阿Q 形象
学 号 051020394
年 级 05级秋
作 者 刘 哲
学 校 巩义电大
指导教师
目 录
论文摘要…………………………………………………………………………1
序 言…………………………………………………………………………… 2
一、 阿Q形象是孔孟之道影响出来的。……………………………………3
1、阿Q性格特征是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悲哀的残余”。……………………………………………………………………………………3
2、孔孟之道的等级制使产生了自轻自贱、欺弱怕硬的心态。……………4
3、中国人的“面子观”与孔孟之道的影响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4
4、阿Q,显然是集孔孟之道弱点之大成的不朽艺术典型。………………5
二、 阿Q形象反映出阿Q的“哲学”思想——精神胜利法………………5
1、阿Q的的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形态真是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给。……5
2、“恋爱的悲剧”揭示了“精神胜利法”的虚幻存在。…………………6
3、阿Q的习惯性的思维程序。………………………………………………7
4、阿Q不仅通过“似乎”来向“两极分化”,取其所需。………………7
三、 阿Q形象——揭示旧社会严重的国民痼疾。…………………………8
1、研究阿Q形象可以看到我们整个民族狭隘的思想观念。………………8
2、鲁迅塑造阿Q形象反映他“改革国民性”的立场。……………………8
3、阿Q形象在不同人身上带有不同色彩。…………………………………9
参考文献 ………………………………………………………………………10
论文摘要
鲁迅的阿Q 超越了时代,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阿Q 形象是孔孟之道影响出来的,他的特征是我们2000多年孔孟之道重复无数次的“悲哀残余”,传统封建等级制度下产生自轻自贱、欺软怕硬的心态,爱面子的习惯;阿Q是“国民性弱点”之大成的不朽代表。从阿Q的思想上分析,他的精神胜利法表现的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给,运用模糊不清的语言来向“两极分化”、取其所用等,反映出他的思维程序,从而揭示精神胜利法的虚幻存在。通过阿Q现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整个民族狭隘性、奴性的思想观念,这种病症反映在不同的阶级人身上,带有不同的色彩,也看到鲁迅先生改革国民性的立场。
关键词:孔孟之道 精神胜利法 国民性
论鲁迅笔下的阿Q 形象
谁都知道鲁迅是我国文学大师,我们读过他的文章有很多。对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有很多,但好文字也不厌百回评,只要各人有各人自己的意见,就说浅薄,也不妨倾吐一下。现就阿Q 形象谈我个人的点滴看法。
鲁迅之所以能写出这么鲜活的阿Q 形象,来源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以及立足于中西方两种文化之上,再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做的反观。鲁迅出身于浙江绍兴的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里,因为家道中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他自己在《〈呐喊〉自序》里回忆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少年鲁迅曾随母亲到绍兴乡下皇甫庄舅父家避难,在亲眷中受到了冷遇,被视为“乞食者”。加上后来留学日本,在异域受到的白眼和轻蔑,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在这个没落的大家,从小就受到了包括儒家正统文化以及佛、道、墨、法等非正统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熏陶。以后,他前往南京求学,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方文化;之后,又东渡日本,对西方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在经历了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之后,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更加透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
鲁迅认识到,进入近代以来的中国之所以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同国人“宁蜷伏堕落而恶进取”的心态是分不开的。这种心态虽然与国内外统治者所造成的残酷的政治压迫密不可分,但究其深层原因,则不得不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心灵的束缚和毒化。以儒道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特点,儒家文化倡导温柔敦厚,强调君子之志思无邪;道家文化则强调无为,强调“不撄人心”,心灵不受刺激,人自然变得心如槁木,无所追求。儒道合力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自然使中国缺少反抗之音。而潜移默化下的中国社会,则是精神受奴役而不自觉,麻木愚昧而不觉悟,甚至麻木到不以苦为苦,对别人的痛苦只报以隔膜和冷漠,甚至狠毒凶残。阿对于自己的生生死死一片浑浑噩噩,全然没有自己的意识,就算是杀头,他也只记起多年前遇到的一只饿狼的眼睛,未及细想,“耳朵里就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XF 44-2015 消防头盔 XF 44-2015 消防头盔.pdf
- 2024-2025(最新版)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2024秋部编新教材).pdf VIP
- T∕CNFIA 135-2022 即食拌饭干制品.docx VIP
- 报关员的年终工作总结.pptx
- 小麦膜下滴灌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doc VIP
- T/CGCC 26-2018_食品用酒精保鲜剂.pdf VIP
- 工厂岗位职责说明书(岗位说明书).doc VIP
- 实验室危化品管理.pptx VIP
-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docx VIP
- GB 50058-2014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