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0清华简《保训》解诂四则.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460清华简《保训》解诂四则

清華簡《保训》解詁四則 (首發) 張崇禮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本文擬在諸位專家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保訓》的一些字詞和文句作進一步的解釋和疏通。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 “昔前人傳寶,必授之以誦。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終,汝以書受之。” “誦”,原作“詷”,《釋文》:“詷,《顧命》‘在後之侗’,‘侗’馬本作‘詷’,與‘童’通,指幼稚童蒙。或説此處讀爲‘誦’。” 趙平安先生認為“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箸受之”大意是说我现在病得很重,恐怕不能完成把詷传给你这件事情。廖名春先生認為“詷”是諸侯之共主,是天子。子居先生訓“詷”為“共同”,認為“這裡是說前人臨終時有所訓命告誡,必會同臣屬、族人而后申言。”陳偉先生釋為“諷”,訓為背誦義。 今按:《釋文》或說讀為“誦”可從。陳偉先生釋為“諷”,亦通。“誦”和後文的“念”相呼應。“念”亦有背誦義。《漢書·張禹傳》:“初,禹爲師,以上難數對己問經,爲《論語章句》獻之……諸儒爲之語曰:‘欲爲《論》,念張文。’”王先謙補注引周壽昌曰:“念,背誦也。今猶云讀書爲念書。”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原來前人傳寶的時候,都是用背誦的形式。現在我病得太厲害了,恐怕不能背誦完,只能以書冊的形式傳給你。 二 “昔舜久作小人,親耕于鬲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迺易位。” “久”,原作“舊”,李守奎先生認為可能應讀為“久”,沈培先生從之。“恐”,廖名春先生認為當讀為“工”,義為擅長、善於;李銳先生疑讀為“恭”。 今按:“舊”讀為“久”,和後文的“恐”正相呼應,可從。《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舜久為小人,蓋無德行以名世,所以“恐”。“自稽厥志”的“志”,當訓為“德”。《呂氏春秋·遇合》:“凡舉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高誘注:“志,德也。”“自稽厥志”當是自省之意。《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迺易位”,《釋文》連下文一起斷句作:“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迺易位邇稽,測陰陽之物……”并認為:“庶萬姓”指庶民百姓。“欲”,訓為“愿”。或說應讀為“俗”,指風俗習慣。子居先生斷句作:“不諱于庶,萬生之多,欲厥有施, 于上下遠邇”。 今按:“不違于庶”即與眾和同的意思,“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當作一句讀。“庶”,百姓;“萬姓”,萬民。《書·立政》:“式商受命,奄甸萬姓。”如“庶萬姓”作一句讀,語義重複,不辭。“之”, 連詞。相當於“則”。《詩·鄘風·鶉之奔奔》:“鶉之奔奔,鵲之彊彊。”毛傳:“鶉則奔奔,鵲則彊彊然。”《左傳·僖公九年》:“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呂氏春秋·功名》:“故民無常處,見利之聚,無之去。”“厥”,其,指舜。 舜“不違于庶”,與民和同,民眾則希望舜能夠廣施德澤,也就是希望舜能夠居上位、施仁政于民。所以“迺易位”,意即舜受到民眾擁戴,由小人而居上位。 “易位”之後的“邇稽測”究竟應該如何訓釋及斷句,學者們有多種不同的意見,不具引。我們自己也沒有一個確定的看法,故暫以“易位”為句。 三 “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服惟允。” 《釋文》:“覍”,讀為“變”。“身”,自己。“茲”,通“滋”,意為益。“備”,《說文》:“慎也。”“允”,《釋詁》:“信也。”“滋備惟允”即益慎與信。林志鵬先生認為“身茲服惟允”謂舜躬服中道益信益誠。趙平安先生認為“言”指政令、号令,“言不易实覍名”是说政令不违背中的精神。李銳先生疑“身茲(滋)備惟允”當讀為“身滋服,惟允。”孫飛燕先生將簡文理解為舜在得到中道之後,言語不變易名實,愈發躬行誠信。 今按:除“茲”的訓釋外,我們同意孫飛燕先生對簡文的理解。“言”,當訓為一般的言語義。“服”,當從李銳先生讀,訓為“行”。“茲”,當如字讀,訓為“此”,指示代詞。“身茲服惟允”是一個結構比較特殊的強調句式。我們可以比較“惟德是依”、“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用指示代詞“是”復指的賓語前置句式。古漢語中和“是”起相同語法作用的指示代詞常見的還有“之”、“斯”等。我們認為簡文中“茲”的作用應該和“是”相同,只不過可能是因為前面還有主語“身”的緣故,“惟允”沒有前置罷了。“身茲服惟允”是說舜惟信是行,也就是只行誠信的意思。 “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服惟允”,從言和行兩個方面描述了舜“得中”之後的表現,概括起來可以說是“言行皆誠”。這和《中庸》對“中道”的相關論述比較符合: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中”讀去聲)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

文档评论(0)

sb9185s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