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寄生虫专业课复习资料讲解.doc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寄生虫专业课复习资料讲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寄生虫检验的目的和方法:①目的:寄生虫检验是研究与人体有关的寄生虫及其与人体相互关系的科学。②方法:通过对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治病特点、流行规律的研究,利用各种检测技术,对寄生虫感染进行病原诊断或辅助诊断,使患者能够得到正确的治疗,及时有效地揭示寄生虫病发病机制及流行规律,以达到控制、消灭与预防寄生虫病的目的,保障人类健康。 寄生虫:在寄生关系中,受益的一方,即营寄生生活的低等动物称为寄生虫。 宿主:在寄生关系中,受害的一方,指被寄生虫寄生的人或动物。 机会致病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出现异常繁殖,致病力增强,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 3.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掠夺营养 致病作用 机械性损伤 毒性与免疫损伤 4.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免疫作用 5.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6.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7.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形生殖阶段的发育和变态所必需的宿主 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期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虫的宿主 9.感染阶段(感染期):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某一阶段对人体具有感染性这一特定阶段称为感染期。 第二章 常见消化道线虫有哪些?蛔虫、鞭虫、蛲虫、钩虫、粪类圆线虫、姜片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隐孢子虫等。 常见线虫虫卵特点、生活史? 线虫名称 蛔虫 钩虫 (十二指肠钩虫线虫)和(美洲钩 虫线虫) 虫卵特点 受精卵:宽椭圆形,大小45~75um×35~50um,卵壳表面有一层由子宫分泌的、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棕黄色)。卵壳内含有一大而圆的卵细胞,在虫卵两端卵细胞与卵壳之间有半月形空隙。 未受精卵:长椭圆形,棕黄色,大小88~94um×39~44um,卵壳及蛋白质膜均比受精卵薄,卵内含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屈光颗粒,其于卵壳之间无明显空隙。 两种钩虫虫卵形态相似,不易区分。虫卵呈椭圆形,大小约60×40um,无色透明,卵壳极薄,内有4~8个卵细胞,细胞与卵壳之间有一圈均匀、明显的空隙。 生活史 寄生阶段:成虫 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 感染方式:误食经口 寄生习性:钻孔性,扭结成团性 定居方式:游离肠腔,逆肠蠕动而游动 离体阶段:卵、成虫 离体途径:随粪便排出 寄生阶段:成虫 感染阶段:丝状蚴 感染方式:经毛囊或破损皮肤钻入皮 下 寄生习性:钻孔性,扭结成团性 定居方式:游离肠腔,逆肠蠕动 而 游动 离体阶段:卵、成虫 离体途径:随粪便排出 线虫名称 鞭虫 蛲虫 虫卵特点 虫卵呈腰鼓形,黄褐色,大小为50~54um×22~23um,卵壳极厚,两端各有一个透明栓,内含一个卵细胞。 蛲虫卵呈柿核形,一侧扁平,一侧隆起,无色透明,大小为50~60um×20~30um,卵壳较厚,卵内胚胎已发育至蝌蚪期。 生活史 寄生部位:盲肠 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 寄生方式:半组织型寄生 离体阶段:卵、成虫 离体途径:随粪便排出 寄生部位:盲肠 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 感染方式:异体感染、自体感染(经口为主) 寄生方式:半组织型寄生 离体阶段:卵、成虫 离体途径:随粪便排出 细菌大小比较:未受精蛔虫卵〉钩虫卵〉受精蛔虫卵〉蛲虫卵〉鞭虫卵 钩虫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引起贫血的原因 危害:以成虫为主 ①幼虫致病:钩蚴性皮炎、钩蚴性肺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②成虫致病:㈠慢性缺铁性贫血(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引起的原因:虫体的吸血以及血液迅速经其消化道排除造成宿主失血;虫体分泌抗凝素导致咬附部位黏膜伤口不断渗血;虫体不断更换咬附部位,造成多部位出血;钩虫损伤肠粘膜,影响宿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㈡ 消化道症状和异嗜症 ㈢ 婴幼儿钩虫病 引起贫血的原因:失血、出血、渗血、影响吸收 4.蛔虫病、蛲虫病常使用的实验诊断方法是什么?钩虫的病原学诊断方法?钩蚴培养法?蛔虫广泛流行的原因? ⑴蛔虫病、蛲虫病常使用的实验诊断方法 蛔虫病:1、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2、水洗沉淀法 3、加藤厚涂片法 4、饱和盐水浮聚法 蛲虫病:1、肛门擦拭法查虫卵 2、肛周部位查虫卵 ⑵钩虫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常用方法:饱和盐水浮聚法、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钩蚴培养法等。 ⑶钩蚴培养法:选用的方法:试管滤纸培养法,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

文档评论(0)

11922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