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正确中医用药规则能使药物直达病灶
一, 怎样用药才能使药物直达病灶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
1. 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达巅顶:藁本。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 引药达颈部:葛根。
4.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
9. 引药走督脉:狗脊。
10. 引药达皮肤:蝉蜕。
11. 引药入胃:半夏。
12. 引药入肺:桑白皮。
13. 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 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 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 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 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正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二。 治法是针对临床证候所采取的治疗大法,临床证候的复杂性决定了治法的多样性,清代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将诸多治法概括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1 汗法
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使用汗法要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兼顾兼夹病证;不宜久煎。
2 吐法
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于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使用吐法要注意:病位居上、病势急迫、内蓄实邪、体质壮实者方为适宜;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吐后应调养脾胃。
3 下法
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使用下法要注意:辨清病情之属性;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4 和法
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证。使用和法要注意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5 清法
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邪热壅盛于里之证。使用清法要注意: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
6 温法
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使用温法要注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7 消法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使用消法要注意:与下法区别应用;治宜缓图,难以速效;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
8 补法
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虚证。使用补法要注意:辨清虚损证型,不可滥用补法;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
上述八种治法,适应了表里寒热虚实不同的证候。但病情往往是复杂的,不是单独一法所能奏效,常须数种方法配合运用,才能照顾全面。所以虽为八法,但配合之后变化多端。正如《医学心悟》中说: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五脏六腑辨证用药经验整理
心与小肠
一、心气虚与心阳虚
包括某些虚弱病症,神经官能症,心绞痛,心梗、心律不齐,心衰,休克等病症,具有以下征候者。
主症:心气虚则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时加重,胸前憋闷,面色晄白;苔白,舌质淡,脉细弱或结代。心阳虚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又出现畏寒肢冷症状。严重则发生心阳虚脱,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病机: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时,心肌鼓动血脉力弱,心搏加快,故心悸气短,脉细弱。心阳不振时阳气不通,心脉痹阻,故心胸憋闷;阳气不达于面,故面色晄白。心气不足,卫外之气不固,则自汗。气来不匀,则脉结代。阳气不达于肌表,则形寒。心阳虚脱时,心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