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讲解.pptVIP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讲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傈僳族 (英文名称Lisu Li-Su Lisaw)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即现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间的州县)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江心坡地区(即现今缅北克钦邦的葡萄县,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于1960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一个个族源。 傈僳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掴、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白、黑傈僳族妇女,穿右衽上衣,麻布或黑丝绒长裙。已婚妇女戴大铜耳环,头上以珊瑚、料珠串缝为帽,胸前戴玛瑙、海贝或银币。花傈僳服饰鲜艳,妇女头戴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穿及地的长裙。各地傈僳族男子喜用青、黑、蓝、白色布作包头,穿自织的麻布长衫或短衫和及膝的裤子。成年男子左佩砍刀,右挎弩弓和用熊皮或猴皮做成的箭包。 傈僳族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已婚妇女则多喜欢头戴珠帽“额勒”。“额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贝、小铜珠编织而成的精美头饰。制作方法是:先选十几个直径约2厘米的白色海贝片,把它们钻出小孔,用线平穿成一个能套住后脑的圆套。海贝圈上半部分的贝片下面系上一个小铜珠,然后再将小铜珠横穿成串。这样便构成了一个以脑后海贝串、额前铜珠串为上下两边,以红白两色珊瑚、料珠串为中心的帘式、半月形珠帽,戴在头上正好能将头颅和两侧耳鬓罩住。妇女们戴上“额勒”,头顶上的片片海贝如同银月高悬在上,下面的串珠,宛如众星捧月。最下端的铜珠,嵌在前额,金光闪闪,给人一种华美、尊贵之感。这是傈僳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心爱之物。 在大峡谷,傈僳族妇女用来打扮装饰自己的竟是一串串最古老的货币——贝币。 她们在头上、胸前戴着白如玉、灿如雪的贝币,把自己打扮得似花蝶,像孔雀。 据考古学家证明,云南最古老的货币是海贝,它在云南流通最长,大部分地区从战国到明代都是一直在流通。由于怒江大峡谷是云南最偏僻、最封闭的地区,海贝便一直使用到解放前。 五分镍币左右大的五十枚贝币可换一头猪,八十枚可换一头牛,十枚可换一升粮。二分镍币左右大的一枚可换一碗凉粉,十枚可换一只鸡。五公分左右大的最值钱,一串可换一头牛。贝币多少也是傈僳族人家贫富的象征。 在怒江大峡谷,贝币开始是没有串在一起的。由于在那黑暗野蛮的年代,外敌入侵和民族氏族间的械斗不断,还要遭受强盗的抢劫,自然灾害引起的迁徙,贝币保管十分不方便,聪明的傈僳族妇女便把它钻个孔串起来,戴在头上,挎在身上,防止丢失。 斗转星移,贝币便成了点缀傈僳族妇女的装饰品,成了傈僳族妇女爱美的象征。 傈僳族妇女把贝币视为传家之宝,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当姑娘长到十六、七岁,做父母的就会精心为女儿准备一串海螺贝。不管家境如何困难,这串贝币是非给不可的。母亲不幸去世,她们留给女儿最珍贵的东西也是贝币。 腾冲傈僳族传统服饰仿生 傈僳族 历史由来 傈僳族少女 举行文艺晚会 ??傈僳族舞蹈   因地区不同而异,怒江流域的民间舞蹈只舞不歌,完全以竖笛(与羌笛相似)、横笛、琵琶、二弦等与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伴奏。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每逢节日、播种和收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这个舞蹈据说产生于17 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蹈只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傈僳人学会了务农,渐渐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改进成为表现农务的《生产舞》。在圆圈舞蹈中,人们以各种模拟姿态细致地表现人们挖地、种玉米、锄草、收获归仓等内容。而且至今在舞蹈中还保留了一段模拟动物的“打猴子舞”,为舞蹈增添风趣。这个舞蹈没有任何的伴奏与伴唱,完全以舞者全脚掌跺地作舞的声音为舞蹈节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伴奏。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每逢节日、播种和收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这个舞蹈据说产生于17 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

文档评论(0)

11922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