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自有弯弓射天狼.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有弯弓射天狼.doc

自有弯弓射天狼   装甲自行防空兵器,是一种集探测、指挥、打击、防护、机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对空武器系统,是伴随坦克装甲车辆作战的主要防空装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军队的野战防空兵器主要是65式双管57毫米高射炮。这种高炮用汽车牵引,搜索靠光学观瞄,射击需阵列展开,不仅难以与坦克装甲车辆同步机动,而且转换时间长、火力反应慢、射击精度差、毁伤效能低,很难适应装甲机械化部队机动作战的防空需要。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燕山脚下的一次军事训练汇报表演中,PGZ-88式双37毫米自行高炮第一次惊艳亮相,才填补了中国自行防空兵器设计制造的这一重大“空白”。而在1999年新中国建国50周年国庆阅兵的盛典上,国产PGZ-95式弹炮合一自行防空系统隆隆驶过天安门广场,则标志着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独立研制这种高技术防空兵器的国家之一。短短几年,中国装甲自行防空兵器实现了从无到有、由低到高的历史性跨越。这里,我们零距离地直面国产自行高炮这种特殊的装甲战斗装备,回顾它走过的那段不寻常的研发历程,不由对此有一种颇具启迪的全新解读。   缘起   评价我军研制自行高炮的历史可以概述为:认识高,起步早,动手晚,发展快,后劲足。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至今,在历史的时间轴线上铭刻下了这样一串重要节点:   1958年12月27日,时任装甲兵司令员的许光达大将给周恩来、黄克诚等中央领导同志写信,明确提出要“在第二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步生产双管高射自行火炮”。   1965年12月27日,当时的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提出了以62式轻型坦克为基础底盘,移植双37高炮的方案。紧接着,装甲兵下达了双管37自行高炮战术技术要求。   1970年1月,清华大学提出了教学科研一体化的“307项目”,着手进行37自行高炮的预研,1971年9月25日暂停。   1975年,在确定141超轻型反坦克战车的车族构成时,提出了利用这种底盘发展25毫米双联装自行高炮的设想。   1975年10月31日,装甲兵向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提出报告:“拟以62式轻坦克底盘、改37高射炮及其瞄具,满足部队战备急需,在3年内定型装备部队”。1976年7月21日,常规装备领导小组批复同意研制双37自行高炮。   1978年12月15日,总参、国防工办发出文件,要求当时的五机部牵头组织实施研制双37自行高炮的技术论证方案工作。   1980年6月,确定双37自行高炮的研制方案和性能指标,1983年试制出原理样车,1985年9月试制出工厂鉴定样车,1986年试制出设计定型样车,经过了数千千米常温、低温、湿热环境的试车和上千发实弹试射。1989年11月28日,国家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定型,命名为PGZ-88式双管37毫米履带式自行高射炮。   1999年10月1日,装有四管25毫米高炮和4枚防空导弹的PGZ-95式弹炮合一自行防空系统首次公开展示在世人面前。   盘点中国自行高炮研发几起几落的风雨沧桑,其中充满着愈挫愈勇、百折不回的执著与追求,贯穿着科学求实、精益求精的攻关与拼搏,也不乏默默无闻、砥砺克难的坚毅与奋斗。然而,更值得思考和继承的,是几十年研发经历所留下的那一大笔难以量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中可以解读出一代代军工科研人员对高新技术装备发展特点与规律的深刻认知,体现出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的积极创新和思辨求索。   “近”与“远”   任何一种军事技术装备,都必须以满足战场上的作战需求作为其唯一的核心目标,同时又要尽可能使其保持一定的技术优势、使用周期和改装潜力。确立这个预期目标的基点,除了要考虑国家科研水平和工业生产能力、作战对象、作战样式、作战环境、经济投入等因素外,还要对于其可能作战使用的时间进行研判,切实处理好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既要针对现实威胁,解决部队急需;又要遵循武器装备发展的客观规律,瞄准前沿技术,赋予其强劲的后续势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纵观战后美苏等国研制的第一代自行高炮,如美国M-42、苏联ZSU-57-2等,都是基于“冷战”期间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临战应急状态,在现役坦克底盘上加装高炮,采取敞开式炮塔、光学机械瞄准,既没有雷达火控,也没有“三防”装置,只能在能见度良好的条件下使用,作为现役装备并无用武之地,实战表现不尽人意。作为技术储备项目则后继乏力。这种情况,也同样存在于我国自行高炮的发展过程中。被称为“三老”(老车、老炮、老瞄具)的自行高炮项目,不止一次地准备上马。在轻型坦克底盘上直接安装陆用37高炮的设想,几乎变成现实。有的厂家也试图推出一些很不成熟的预研型号。今天看起来,这些型号一旦上马,将有可能处于一种“鸡肋”般的尴尬境地,使用周期甚至会短于研制周期。而之所以最终没有出现这种大的波折与失误,得益于通过探索努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