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凝血异常详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凝血相关问题 脓毒症被认为是机体内环境失衡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出凝血异常及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综合征 。 脓毒症是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机体炎症反应和促凝血反应,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炎症反应时产生大量炎症因子 如TNF-α、IL-6和IL-1β等 活化中性粒细胞、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内皮细胞黏附、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表达组织因子增加,促进凝血和抑制纤溶;而促凝血酶可以激活多种炎症通路。 血液凝固 血管损伤后出血 止血过程: 1. 血管收缩 ● 血管变窄 ● 目的是减少血液流向受损区域 2. 血小板堆积 ● 血小板快速流向创伤处 ● 粘附在血管壁上 ● 凝血因子促进血小板堆积 3.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 在血小板堆上形成紧密的纤维蛋白网 ● 通过凝血因子的交互作用形成纤维蛋白, 该作用类似“多米诺骨牌” 凝血与抗凝机制的病理生理基础 无论是动脉系统血栓还是静脉系统血栓均起始于内皮损伤,内皮损伤后暴露的组织因子启动了外源性凝血途径,随后生成了少量的凝血酶 II a因子 ,这些早期生成的Ⅱa因子由于局部浓度低,并不直接激活纤维蛋白原成纤维蛋白,而是首先大量激活血小板,为进一步血栓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平台,随后又激活V因子、Ⅷ 因子,最后激活了Ⅺ 因子。以血小板的磷脂表面为反应平台,Ⅺa因子进一步激活Ⅸ 因子生成IXa,Ⅸa因子在Ⅷ a因子的辅助下大量激活X因子生成X a. 目前公认的凝血因子共14个,按罗马字命名的有12个 经典),以及高分子量激肽原 HMWK ,激肽释放酶原 PK 大多数由肝脏产生,其中II、VII、IX、X合成依赖于Vitk,称Vitk依赖因子 除TF外,都存在于血浆; 除FIV(Ca2+)外,均为蛋白质。 正常情况下,所有因子都处于无活性状态 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 是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中VIII、IX、XI、XII因子水平的实验,APTT只反映因子水平,并不反映凝血因子是否活化。 反映内源凝血的筛选实验 参考范围 32-43秒,受检者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s以上才有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PT 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中II、V、VII、X因子水平的实验。 反映外源凝血的筛选实验 参考范围 平均值为(12±1)s,超过正常对照值3s 为异常 凝血酶时间TT 反映共同途径是否存在抗凝或纤溶亢进 血浆 创伤性凝血病 定义: 创伤性凝血病是由于严重创伤导致组织损伤,引起机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是一种多元性的凝血障碍性疾病,亦称为“非外科性出血”或“微血管出血” Acute coagulopathy Early coagulopathy of Trauma Acute coagulopathy of Trauma-shock 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 创伤性凝血病过程 大量血液丢失 组织间液进入血管 大量输液 血液稀释 大量库血 凝血紊乱 低体温(临床小于36°≥4小时或中心体温≤34°) 酸中毒(pH ≤ 7.2 创伤性凝血病诊断标准 1、 实验室标准 PT >18s APTT >60s TT >15s 2、临床表现:活跃性/潜在性出血+血液制品、替代治疗过程。 British National Blood Transfusion Service American College of Pathologists 1994年指南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soluble thromboplastin)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或病理综合征)。在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过程加强,导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等临床表现的出现。 DIC的病因分类 类 型 主 要 疾 病 感染性疾病 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感染、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心肌炎等 肿瘤性疾病 转移性癌、肉瘤、恶性淋巴瘤等 血液性疾病 急慢性白血病、溶血性疾病、异常蛋白血症等 妇产科疾病 感染流产、死胎滞留、妊娠毒血症、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 创伤及手术 严重软组织损伤、挤压伤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大手术等 国内诊断标准:(DIC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 1.临床表现 (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2)有下列一项以上临床表现 ①多发性出血倾向。 ②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③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 2.实验检查指标: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 ①

文档评论(0)

bbnm5885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