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A资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清政府一部分带有买办性的当权派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保持其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派官僚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依靠英、美、法的援助,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以“自强”和“求富”为标榜,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和各省机器局等近代军事工业,并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从七十年代起采取官督商办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企业。1885 年(光绪十一年)以后,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购买军舰,成立北洋海军,并用官商合办方式开办了一批工矿企业。因所办企业在技术和原料方面依赖外国,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又因企业的封建性与垄断性,阻碍了民族资本的发展。洋务派掌握的陆军和海军,在中法战争中已经暴露了它的腐败无能,经中日甲午战争更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洋务运动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它的失败宣告了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的完全破产。 【洋务派】清末买办化的封建官僚统治集团。1860 年(咸丰十年)后,清政府中央以奕?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主张依靠外国援助开办近代军事工业,镇压人民反抗,保持封建统治。被称为洋务派。曾国藩于1865 年开办江南制造局,建立近代军事工业。李鸿章与英、美、德、俄勾结最紧,势力发展最快,长期任北洋大臣,掌握清政府军事、外交和财政大权,势力最大。左宗棠与法国勾结,开办福州船政局,因调往陕甘,势力未继续扩展。后起的张之洞勾结德、英、日,在湖北开办汉阳铁厂及纺织厂等,与李鸿章抗衡。中日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失势,张之洞将宫办的汉阳铁厂让与盛宣怀接办。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派日益没落。 ?安庆内军械所:又称“内军械所”。清末最早官办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厂。1861年(咸丰十一年) 12月曾国藩设于安庆。“全用汉人,未雇洋匠刀。规模较小,以手工制造为主。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武器弹药,用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130I年(同治三年)清军攻陷南京后,由安庆迁至南京,次年改建为金陵机器制造局。化学家徐寿曾于1802年在内军械所主持制造我国自制的第一艘轮船,1865年制成,命名“黄鹊I号,在南京下水,后未续造。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亦称“上海机器局”。1865 年(同治四年)李鸿章购买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工厂,并入清政府原有两个洋炮局,又将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购来的机器安装在内,建成该局。是清未官办使用机器生产的军事工厂,依靠帝国主义提供机器设备和主要原材料,并受所用英、美、德等国技师和工匠的控制。主要制造枪炮和修造兵轮,是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产物。1867 年由虹口迁高昌庙,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厂。1905 年(光绪三十一年)造船部分独立经营,称“江南船坞”,兵工部分仍称制造局。辛亥革命后,前者更名*江南造船所,后者改称“上海兵工厂”。1932 年一二八事变后,兵工厂停办,部分机器设备拆迁杭州保管。抗日战争时内迁四川,拆剩机器设备和厂房,均为日军拆毁,场地并入江南造船所。 ?马尾船政局:又名“福州船政局刀。清政府经营的规模最大的新式造船厂。1866年(同治五年)左宗棠 在福州马尾创办。初期由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两人一手经办,分任正、副监督,总揽一切船政事务,并雇用几十名法国技师和工头。创办 费用四十七万两,常年经费自18 n6 年起每月由闽海关拨银五万两,从 1873年起每月由茶税项下增拨银二万两。主要由铁厂、船厂和学堂 三部分组成。雇用工人约一千七百到二千名(1894年)。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时,遭受严重破坏。 战后虽经恢复,但生产大不如前。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生产更趋下降。从1.866年到1907年,共造 各种船舶约四十艘,既不适于作战,也不宜于商运,只能供给沿海各省 作巡防缉私之用。辛亥革命后改称 “海军造船所刀。抗日战争时,遭受严重破坏,生产停顿。战后由国民党政府接收,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福州船政学堂:即求是堂艺局。清末最早的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局的一部分。1856年(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创办。招收十六岁以下的学生。分前学堂(即造船班)、后学堂(即驾驶班)。教育体制悉按英法海军学校成规。前学堂学法文、算术、几何、代数、三角、天文、地理、航行等课程,后学堂学英文、算术、几何、画图、机械图说\机械操作等课程;两学堂并读《圣谕广训》及《孝经》,兼课策论。分别由法国人和英国人主持。学习期限五年,毕业后授以水师官职或派充监工、船主。1876年沈葆祯、李鸿章会奏选派船政学堂学生分赴英、法\各国留学,一此为我国第一批学习海军的留学生。1913年,前学堂改为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后学堂改为海军学校.同文馆:

文档评论(0)

338945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