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精神的文化重塑与诗意表达讲解.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乡土精神的文化重塑与诗意表达 ——评茅舍长篇组诗《龙河吟》 ◇郑劲松 著名人类学、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早年曾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精神从本质上讲是“乡土”的。这种乡土精神,将在很长时间里依然是中国人的精神底色。费老之所这样以判断,是因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其实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浸泡”,农耕文明是中国很长一段时间的文明主旋律。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直至新诗,中国诗歌最为显著的意象和意境营造其实很多也笼罩住一股“乡土”文化情结,表达着一种“乡土”精神情怀。乡土,一是乡,是故乡,是家乡,是乡情,乡村;二是土,是泥土,是土地,是本土,也是故土,是国土,合成挥之不去割舍不下的诗意“乡愁”。然而,伴随着21世纪的文明发展,特别是中国文化、经济、政治诸多方面的迅速转型,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不自然”的加速,自沈从文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在其名作《湘西》《长河》中感到的乡村文明的日渐式微,到了90年代以降,迅疾地被都市文明或城市文明的强势挤压而逐渐边缘化。这倒并不是说乡村或乡土、农村题材的消失,而是那种乡村本应有的乡土精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则是显而易见的现实。但就诗歌而言,乡土诗依然有很多人在书写,但大多只是借助乡土的意象,赚取些许 “清新”的辞藻。乡村文明所包孕的乡村精神,如同乡村本身的价值嬗变一样,在新诗中衰退了,成了一曲无法回旋的咏叹调。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和感受中,笔者欣喜地读到了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诗人茅舍的长篇组诗《龙河吟》”“龙河岩棺”、“姚家院子”、“老城古井”、“银杏堂”、“吊脚楼”、“碉楼”、“古城坝遗址”、“旗山”、“油草河”、“太阳湖”、“月亮湖”、“千野草场”、“中国一号水杉母树”……等等,也读到了彰显着石柱历史文化精神,尤其是已经高度汉化的当代土家人“精神底蕴”的历史人物。如至少在这99首(组)中二三十首诗都反复提到过的、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女英雄秦良玉,以及表达着牺牲精神的勇猛战士“白杆兵”、忍受与奉献力量的龙河纤夫,棒老二、袍哥、将军陈兰亭等等,还读到了依然生活在这片多情而厚重的土地上的现实人生的存在者——“土家二嫂”、“长嫂”“唱罗儿调的土家人”、“土家汉子”等等,更读到了由于相对远离重庆——这座大都市,而依然存在的土家民俗,如“哭嫁”、“啰儿调”、“铜铃舞”、“土家摆手舞”、“甩碗酒”等等。还有石柱的土特产——黄连、莼菜、石柱红辣椒(均享誉中国、甚至东南亚)、老荫茶、豆腐干、牛肉面……等等,都被诗人用诗的语言为你“品咂”出这些丰富的物产背后的诗意春秋。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点击这些人、事、物、景,我的用意在于证明,一个诗人的乡土情怀,是如此这般对象化之后,深入其中而且诗意出自其中的“乡土情怀”。茅舍不是过客,不是游人,而是石柱的“土著”—— “原乡人”。举目诗坛,这样以一个县域、自己生于斯、长于斯,也将永远属于斯的诗人,其精神与血脉,其语言与句法,已经融入石柱,而成石柱的“诗意”代言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是石柱养育了诗人茅舍,也是茅舍表达了、发现了、再现了、升华了石柱的诗意。 乡土精神的重建,首先就建立在这种“失去”的物象、岁月、人情的文化追溯。乡土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是一个地域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价值的融合。在茅舍的这部长诗中,有一组“石柱老城旧事”——剃头匠、弹花匠、补锅匠、锁匠、木匠、钟表匠、杀猪匠……等一干消失了的“手艺人”。他们是什么?正是千百年乡村卓越的“生产力水平的代表”,还有一组是“菜馆、面馆、相馆、小酒馆、旅馆”,这又是什么?是乡村最为典型的生活载体,还有“地螺子”、“毽子”……,这是乡村的传统游戏或文化活动,还有“酸鲊肉”、“斑鸠叶豆腐”、“绿豆面”、“撅根粉”……,这岂不是 “舌尖上的乡愁”!林林总总的表象后面,是诗人淡淡的乡愁。或失落或批判,更多的其实是这块古老土地的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希望。乡村文明自古到今,之所以让人留恋的究竟是什么呢?山清水秀的表象之下,最为触动人心的就是这种自然、朴实、纯洁、厚道、直爽、纯粹、宁静,超越功利的审美。这是当下重建乡土精神的核心或关键词。 不管是历史文化的精神探寻,还是风情的再现描述,现实图景的倾情讴歌,诗人的重建,当然不应该是学者的考古论文和政府的文化规划,只能寄托于诗意的表达。如: “我立于秦良玉的陵前,低头静默 阳光穿过树枝,洒下一片片寂寞的光斑 微风中那些摇曳的亮点,像一个个故事和传说 被路过的光阴拾起:一个黄皮肤的‘汉’字 一个秦氏女子的千秋功业,羞煞了 明朝那些男人,也羞煞了后来很多男人和我 祖国沦失的大片大片河山,都是华夏子孙 身上一块块的血肉,香港、澳门和台湾 那几个漂泊的孩子,何时才能真正认祖归宗? —— 《秦良玉陵园祭》 昔日的繁华与今天的缤纷,一如长江水 永不停息地流淌。长江纤

文档评论(0)

tt4356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