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老兵.docVIP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爱老兵

历史背景:? ??????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派遣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 本帖主角基本信息: 姓 名:周井玉 籍 贯:四川金堂 出生:1925年? ???年龄86岁 文化程度:读过私塾二年,现能看报 入伍时间 :1942年 所属部队:71军87师261团 参加战斗:龙陵老东坡战斗,此前在姚关,三家村等处与敌接触。 现住 址:??金堂白果镇罗盘村 家庭情况:老伴三年前去世,两女嫁人不在本地。老人独居。 ? 老人自述: ??????? 1942年从四川老家金堂到什邡去摘烟叶打工时被抓壮丁,参加当地部队。后来抗战需要,组建滇西远征军,在当地部队每连抽10人去验,验起后从成都九眼桥坐船到泸州蓝田坝,再经贵州赤水、毕节等地到云南曲靖,在曲靖坐火车到昆明,还记得当年的火车是闷罐车,没有座位。在昆明住了大概1—2周后又出发经楚雄、下关等地到姚关、酒坊,记得有热水塘,水是热的。 ? ? 在姚关编入71军261团(后查证是71军87师261团),记得是先分到战车防御排,老人说后又到是步兵连队,前前后后在龙陵的时间大概一年多左右。记得最清楚的长官名字是宋希濂。岁月流沙磨砺着老兵的记忆,战争中具体的人和事大多淡忘,只有那些刻骨铭心的事还记得。在老人支离破碎的回忆中,渐渐复原了当年经历过的一些情况。 远征军老兵周井玉家住在丘陵地区,老人独居,老伴于三年前过世,两个女儿已远嫁外地。女儿夫家也是丘陵地区,也顾不了老人的日常生活,没有闲钱余米供养老人,86岁的老兵周井玉,至今还要爬坡上坎,下地干活,挑担施肥,样样都还得亲自动手.? 老人说:不干活怎么行?挑担挑不动就半担半担的挑。老人说,地里的庄稼,也就勉强够吃。 劳动回家. ???? 在滇西战争中,攻打龙陵尤为深刻的是老东那一战,老人在老东坡与日军拼刺刀负伤,肩膀被刺刀捅穿,但没有伤及骨头。在老东坡一战,老人说捅死过两个日本兵。 ??? 周井玉在老东坡负伤后先抬到前方医院包扎,前方医院设在树林里。再送到后方医院黄草坝,后方医院设在一个庙子里。在黄草坝医院住了一个月,因伤口长期不能愈合,后又转到在芒市的美国医院。医生用布条穿过伤口,反复拉动,把伤口里的朽肉拉出来再上药。在美国医院学到了一些简单的英语,至今还能说出一些简短的英语词汇。在芒市伤好后找不到部队了,那时日本已经投降,就和伤兵一起坐车到遵义。在一路走路讨饭回到四川老家金堂。 ? ? 劳动回家,先下水窖提水。? 四川金堂所处的位置是成都旱情最重的地方。老人透过直径约一米的水窖口子,可以看到水面距离地面约有2米多深。这个水窖是专门用来储存饮用水的救命池子,深3米,现在只剩下不到1/4的水了。 ? 水窖离家还有一段距离,下雨天更加难走。 ? 把水提到厨房---其实也是就是一个窝棚。 有人说:这个也算房子吗?连棚都称不上,遇上刮风下雨的,不知道周老是怎么过的啊?! 接下来,去菜窖取红薯。 ? 菜窖在菜园子边的地下一米五深处,里面贮藏的是去年的红薯。 从窖里取出红薯,86岁的老人要艰难地爬上这个齐腰深的地方。 ? 然后再走向离此50米开外的窝棚。 先在锅里加一把米。今春剩下的粮食不多了,手上装粮食的袋子已经快要空了。 再把红薯去皮。 然后把红薯切片,和大米放在一起。大米不多,加些红薯,配合着吃。 ? 开始烧火做饭。柴草是去年的玉米杆。厨房每到冬天,风会从各个角度刮进来。 ? 玉米杆火力不行,主要用来点火。还要节约着用。 ? 简易的炊具就挂在50年代干打垒的墙上。 ? ? 锅里的红薯饭已经熟了。薯多米少。 ? 出锅。远征军、老抗日英雄的晚饭出锅了。 ? 走向餐桌。 ? 开始晚饭。。。。。。 就着红薯饭的是前几天剩下来的辣椒酱。 ? ? 这就是远征军老兵的晚餐:一碗红薯饭,少量的大米,一点辣椒酱。 独居的老兵周井玉除了一份新农合医疗保险外,没有任何其他经济来源,生活十分拮据,家里还住着50年代干打垒的土房子,下雨天常漏雨。 且不说是抗战老兵, 改革开放30多年了,竟然还有这样的地方,和生活在这样的地方的百姓,以及百姓这样的生活! :? ??????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

文档评论(0)

sb9185s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