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绪论(第一章)
1.材料科学的概念
材料科学是一门以固体材料为研究对象,以固体物理、热力学、动力学、量子力学、冶金、化工为理论基础的边缘交叉基础应用学科,它运用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热谱、电子离子探针等各种精密仪器和技术,探讨材料的组成、结构、制备工艺和加工使用过程与其机械、物理、化学性能之间的规律的一门基础应用学科,是研究材料共性的一门学科。
2.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科学与工程的区别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科学方面偏重于研究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组成与结构、性能及使用效能各组元本身及其相互间关系的规律。
工程方面则着重于研究如何利用这些规律性的研究成果以新的或更有效的方式开发及生产出材料,提高材料的使用效能,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工程研究中还应包括材料制备与表征所需的仪器、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中,科学与工程彼此密切结合,构成一个学科整体。
3.材料按化学组分的分类
按化学组成(或基本组成)分类:
1) 金属材料
2) 无机非金属材料
3) 高分子材料(聚合物)
4) 复合材料
4.复合材料的概念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性质或组织结构不
同的材料组合而成。
5.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
复合原则
A. 优势(优良特性)互补原则
B. 求异相容原则
C. 性能(用途)先定原则
D. 制备可能性、成本可行性原则
6.复合材料的三个特点
复合材料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能的材料组元通
过宏观或微观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材料,组元之间存在
着明显的界面;
2) 复合材料中各组元不但保持各自的固有特性,而且可
最大限度发挥各种材料组元的特性,并赋予单一材料组
元所不具备的优良特殊性能;
3) 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可以根据使用条件要求进行
设计和制造,以满足各种特殊用途,从而极大地提高工
程结构的效能
7.组成-结构-性质-工艺过程之间的关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个基本要素:
合成与加工、组成与结构、性质、使用性能。
(组成-结构-性质-工艺过程之间关系示意图).
组成-结构-性质-工艺过程之间的关系:
材料的性质是指材料对电、磁、光、热、机械载荷的反应,主要决定于材料的组成与结构。
使用性能是材料在使用状态下表现的行为,它与材料设计、工程环境密切相关。使用性能包括可靠性、耐用性、寿命预测及延寿措施等。
合成与制备过程包括传统的冶炼、铸锭、制粉、压力加工、焊接等,也包括新发展的真空溅射、气相沉积等新工艺,使人工合成材料如超晶格、薄膜材料成为可能。
8.材料合成与制备的概念以及它所包含的内容
材料合成与制备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从气态、液态或固态的各种不同原
材料中得到化学上及性能上不同于原材料的新材料。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新型材料的合成方法;二是研究已知材料的新合成方法、新合成技术,从而指定节能、经济、环保的合成路线及开发新型结构和功能的材料。
9.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差别
合成主要指促使原子、分子结合而构成材料的化学与物理过程.合成的研究既包括有关寻找新合成方法的科学问题,也包括以适用的数量和形态合成材料的技术问题;既包括新材料的合成,也应包括已有材料的新合成方法(如溶胶—凝胶法)及其新形态(如纤维、薄膜)的合成。
制备也研究如何控制原子与分子使之构成有用的材料,这一点是与合成相同的,但制备还包括在更为宏观的尺度上或以更大的规模控制材料的结构,使之具备所需的性能和使用效能,即包括材料的加工、处理、装配和制造。简而言之,合成与制备就是将原于、分子聚合起来并最终转变为有用产品的一系列连续过程。
第二章
1.扩散的概念
扩散:扩散现象是由于物质中存在浓度梯度、化学位梯度、温度梯度和其它梯度所引起的物质输运过程。
2.扩散系数的物理意义
扩散系数的物理意义:固体中质点的扩散系数决定于质点的有效跃迁频率Γ和迁移自由行程λ2的乘积。
3.固相反应的狭义和广义的定义
狭义:固相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固相产物的过程。
广义:凡是有固相参与的化学反应都可称为固相反应。类型可包括固-固,固-液,固-气之间的反应
4.固相反应的特点:
A.多数固相反应是发生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界面上的非均相反应;
B.固相反应一般包括相界面上的化学反应和物质迁移两个过程。
C.固相反应通常在高温下进行, 传质、传热过程对反应速度影响很大。
D固相反应发生的温度一般会低于反应物的熔点,这一温度是指反应物内部质点呈明显扩散时的温度,常称为泰曼温度。
5.烧结概念(烧结的目的是把粉体转变为致密体。)
宏观定义:一种或多种固体(金属、氧化物、氮化物、粘土……)粉末经过成型,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开始收缩,在低于熔点温度下变成致密、坚硬的烧结体,这种过程称为烧结。
微观定义:由于固态中分子(或原子)的相互吸引,通过加热,使
粉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