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中国建筑史讲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祈谷坛的另一座重要建筑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墙环绕的 矩形院落里,其间有琉璃门相通。 ?这是一座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 杆的台基座。它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 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状象屋宇的神龛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时派 官员扫尘、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礼后,由礼部尚书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再由太 常寺卿率官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由銮仪卫的样铒抬至祈年殿内各相应神位安放,受祭. ?祈年殿东边在内 墙东门外,有72间走廊,是祈谷寺的附属建筑。 斋宫位于天坛西天门南,坐西朝东,是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所以,也可以说是一座小皇宫。它建有宫城,宫墙有两层:外层叫砖墙,内城称紫墙。外城主要是防卫设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东北角有一座钟楼,每逢皇帝进出斋宫,都要鸣钟迎送。斋宫内城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以正殿为中心;后部是皇帝的内宅寝宫;中部是一个狭长的院子,院内两端各有廊瓦房五间,是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值守房。斋宫面积4万平方米,有建筑房屋200余间,虽不及紫禁城金碧辉煌,但规模也很宏大,而且典雅清幽。明、清两朝皇帝均在祀前来此“致斋”三日,只有雍正皇帝以后“致斋”的前两日改在紫禁城内斋宫“致斋”,最后一天才迁居天坛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外沟内岸四周有回廊163间。宫面东,正殿5间,为无梁殿式供券砖石结构。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殿后有寝殿5间,东北隅有一座钟楼,内悬永乐年制太和钟一口 。 位于天坛西外坛,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被誉为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神乐署始见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神乐观,观中殿宇众多,环境优美,开有茶肆、药铺,又称天坛道观。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神乐观名为为神乐所。乾隆十九年(1754年)定名为神乐署。天坛神乐署的正殿,原为明清两朝演习祭祀礼乐的殿宇,为歇山顶单檐古建筑,坐西向东,六楹五开间,东西向设穿堂门,殿内面积达600平方米。现开辟为“中和韶乐”展演区,举办古代祭祀乐舞展演,同时作为中和韶乐乐器钟、磬的主要展馆 中轴线布局 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相得益彰 * 体量对比,祈年殿崇高突兀 * 地位上对比,附属建筑远离主体建筑 主建筑与环境 * 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于林海之上,有超凡脱俗与天接近之感 * 除建筑外,遍植柏林,使建筑融于绿色之中 景观构图完美,建筑单体精美。 天坛建筑和布局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 坛庙的起源和分类 天坛的历史文化 天坛的平面布局和特色 天坛祭祀流线和过程 天坛的局部和个体建筑 总结——天坛群体建筑设计特色 起源: 坛庙的出现起源于祭祀,祭祀是对人们向自然,神灵,鬼魂,祖先,繁殖等表示一中意向活动仪式的通称,它的出现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后期。伴随着祭祀活动,相应地产生场所,构筑物和建筑,这就是坛庙。到了封建社会,对坛庙的祭祀,是中国古代帝王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明清北京,宫殿前祖右社,郊外祭天于南,祭地于北,祭日于东,祭月于西,祭先农与南,祭先蚕于北已不存在,是坛庙建筑的重要留存地。 坛庙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祭祀自然神。其建筑包括天 地 日 月 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五岳 五镇 四海 四渎之庙等等。 第二类祭祀祖先。帝王之庙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庙。 第三类是先贤祠庙。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 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1 整个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为内外坛两部分,各有坛墙相围。 2 外坛墙总长6414米。内坛墙3292米,

文档评论(0)

3354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