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对牙齿的影响: 适量的氟可在釉质表面形成氟磷灰石保护层,降低釉质酸溶性;同时氟能抑制口腔中某些酶的活性,使产酸减少,因而具有防龋的作用 主要发生在牙胚发育阶段,氟可使釉细胞中毒变性,影响釉质正常发育,可使牙本质钙化不全,牙齿变脆,因而在出牙后,牙面呈现混浊无光泽的白垩样斑点。同时因钙化不全的釉质疏松多孔,吸附色素并使色素沉着。 (4)抑制酶活性 氟离子与钙、镁等离子结合,使血中钙、镁离子数量减少。某些需要钙、镁离子的 酶,如烯醇化酶、胆碱酯酶、骨磷酸化酶等的活性受到抑制,从而促进氟中毒的发生。 临床表现 (l)氟斑牙:分三型: ①白垩型:牙齿无光泽、粗糙,似粉笔状; ②着色型:牙面呈微黄,黄褐或黑褐色; ③缺损型:牙釉质受损脱落,呈点状、片状或地图形凹状,或呈广泛的黑褐色斑块,且有浅窝或花斑样缺损,深度仅限于釉质。 以上每型又可分为三度: ①轻度:需在充足光线下仔细辨认; ②中度:肉眼即能明显辨认; ③重度:对面讲话时即能辨认。 (2)氟骨症 主要症状是腰背和四肢大关节持续性疼痛,且多为酸痛。一般晨起最剧,活动后减轻。但不伴体温升高和关节肿胀,不受气候改变的影响。重症患者,终日卧床,不敢活动,惧怕他人触动。此外,肢体皮肤可有以走感、紧束感、知觉减退和四肢发麻。也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等症状。主要体征是脊柱和四肢大关节活动受限,肢体变形。 流行病学特征 (l)病区的地理、地质和气候条件: 饮水型病区的地质背景为富氟的岩石层,多为干旱少雨多风蒸发等作用强,有利于氯的浓缩和富集。 燃煤型病区多为山区,煤层含氟量高,气候寒冷、潮湿。 (2)性别和年龄与发病的关系 氟病的发生,与性别无关。但有些病区,女性患者的病情较重,可能与妇女生育、授乳等有关。 氟斑牙的发病年龄,一般乳齿患病较少,恒齿多见,以7-15岁发病率最高。 氟骨症一般都在10或15岁以后发病。患病率和病情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和加重。 氟斑牙是地方性氟病的敏感指标。患氟斑牙者不一定有氟骨症,而患氟骨症者往往有氟斑牙。但成年后迁入病区而患氟骨症者,一般均无氟斑牙。 3)饮水含氟量与氟斑牙率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饮水含氟量越高,氟斑牙率也越高。 但因各地总摄入量有差异,且氟的吸收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报道不完全一致。综合国内各地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水氟与氟斑牙的关系,大致为 水氟在 0.5- 1.0mg/L时,氟斑牙率为 10%- 20%; 氟在 l.0- l.5mg/L时, 氟斑牙率为40%- 50%; 氟 > l.5mg/L时,氟斑牙率为90%-100%。 但是必须指出,这种剂量一反应关系,在一些国家相差很大,如美国水氟为 2.0mg/L时,1- 12岁儿童中可发生氟斑牙。 防治方法 (1)改用含氟量低的水源; (2)在含氟量高的饮水不能改变水源的情况下,可采取除氟措施:例如用碱式氯化铝每升水加O.58,作混凝沉淀除氟,或用活性氧化铝吸附过滤除氟; (3)改变生活燃煤的习惯,改进炉灶,装置排气管道,并改变用煤堆直接烘烤粮食的办法; (4)结合土地整治和农田基本建设,采取疏通河道、改造盐碱土壤、平整土地和植树造林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以减少氟化物的蓄积。 * (新灶示意图) (新灶实物图) 旧灶示意图 ▲ * * 土壤卫生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黄 波 南华大学 一、地质环境与疾病 在地球地质发展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地壳表面化学元素的不均匀分布。这样,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土壤、水体和植物中化学元素种类和含量存在着差异,继而影响到该地区生活人群对化学元素的摄入量 。 常量和微量元素 根据化学元素在人体内含量多少,可分为常量和微量元素两类。 ? 常量元素 碳、氢、氧、氮、硫、钾、钠、磷、钙、镁、氯等11种元素,占人体内化学元素总量99.95%,称为常量元素。 ? 微量元素 在人体内正常含量小于人体体重0.01%的化学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它包括锌、铁、铜、锰、钴、铬、钒、锡、硒、氟、碘、铂、铝、铅、镉、汞、铊、镍、锶、锂、硅及多种稀土元素等。 ? 必需微量元素 目前认为有14种微量元素(如锌、铁、铜、钼、铬、锰、钴、镍、锡、钒、碘、硒、氟、硅等)在生物体内是维持正常生理、生化功能、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所必不可缺的元素,称为必需微量元素。 非必需微量元素 因其无或尚未发现在生物体内有益的生物学作用的微量元素,称为非必需微量元素。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使地壳表面的元素分布不均衡,致使有的地区土壤和水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或过少,导致该地区人群中发生某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特点 1、明显的地区性,且与某种化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