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地球的一般特征.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章地球的一般特征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萃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记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发生在陕西歧山的地震]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先后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 7 个显著的地震波速不连续界面。 其中最主要的不连续界面有2个,称一级界面, 分别为:      莫霍洛维奇界面(简称莫霍面) 1909年克罗地亚学者莫霍洛维奇(A. Mohoroviche)发现 在莫霍面上下,纵波速度从7.0 km/s迅速增加到8.1 km/s左右;横波速度则从4.2 km/s增加到4.4km/s左右.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 km, 在大洋之下平均仅为7km。 莫霍面之上称为地壳;之下称为地幔 古登堡界面 1914年由美籍德裔学者古登堡 (B. Gutenberg) 发现. 在此不连续面上下,纵波速度由 13.6 km/s突然降低为7.98 km/s;横波速度从7.23 km/s到突然消失. 此界面位于地下2885 km深度。此界面之上到莫霍面称为地幔 。此界面之下到地心,称为地核 。 另外在上地幔内部(即B层内),还存在一个地震波的低速层,其深度一般在地表之下60 km-250 km之间。在低速层内,地震波速反而比上部减少5-10%左右,这表明此处岩石强度较低,可能局部熔融。低速层的上下并没有明显的界面,地震波速表现为渐变的特征. 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厚度变化在5-70 km之间。平均约为33km,约占地球半径的1/400,占地球总体积的1.55%,占地球总质量的0.8%。 地壳物质的密度一般为2.6-2.9g/cm3。 地壳为固态岩石所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   洋 壳    陆 壳 成分 玄武岩质及超镁铁质 巨厚花岗岩质,多硅铝质 厚度 7-11km 20- 35km 年龄 小于1.6x108a   35-40 x 108a 火山岩 基性玄武岩   中酸性火山岩 构造活动 断裂   褶皱和断裂构造         陆壳的代表岩石 §3 促进地壳演变的地质作用 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圈层,也是人类了解最多的部分,自形成以来其表面形态,内部结构和物质成分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和发展,这些变化和发展有的速度快而强烈,易为人们察觉,如地震,火山喷发等;有的却十分缓慢不易被发现,如山脉的上升、海底扩张等。促使这变化,发展的动力,都是自然动力。这些过程就是地质作用过程。 ◆ 地质作用——    由自然动力促使地壳(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自然动力根据其能量来源分为: 内动力(内生动力,内营力) 外动力(外生动力、外营力)  各种地质作用(内、外) 一方面不断形成新的物质成分(矿、岩)、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 另一方面又不断破坏原有的物质成分(矿、岩),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 破坏——建设——再破坏——再建设循环反复促使地壳不断变化和发展。 研究和阐明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规律是地质学的基本内容 * * §2. 固体地球的物理性质     和内部构造    一、地球的物理性质     二、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球内部的透视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三)、内部圈层的运动 二、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不安稳的大地   唐山地震后的废墟 (一)、地球内部的透视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二、 地球的内部圈层 纵波 纵波的速度快总是领先,又称P波 横波 横波滞后,又称 S波 面波(在介质表

文档评论(0)

didal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