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轻武器道具(上).doc
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轻武器道具(上) 徐克导演的新版3D影片《智取威虎山》是1957年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正式出版以来,继1960年版电影、1970年版现代京剧和1986年、2003年两版电视剧之后,第5次将这部红色文学代表作搬上屏幕。徐大导演的名气以及颇具市场意识的策划、宣传团队,使这一段国内观众耳熟能详的老故事经过翻新包装之后,再次成为2014年贺岁档的“吸金”利器,票房直冲10亿大关。但不可否认,相对于小说原著及1960年拍摄的黑白片,3D版叙事不清、情节混乱、人物单薄、情感平淡,硬生生地把有着真实背景的经典故事拍成了靠一堆“流行元素”撑起的商业武侠片,看着鲜亮,但全无真实血肉,除了一堆勉强可称为“酷炫”的3D特效外,其亮点实在乏善可陈。该片与之前的影视剧作相比,出现的轻武器并不相同,在此,我们对片中的轻武器作一解读―― “小分队”装备的轻武器剖析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是作者曲波在解放后,根据自己1946年冬至1947年春参与剿灭活动在牡丹江一带国民党残匪的战斗经历写作的,主要人物杨子荣、高波、座山雕都有原型,至于“203首长”少剑波,很大程度上就是时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的曲波自己。当然,作者在真实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借鉴民间评书传奇的写作形式,将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消灭许大马棒、座山雕、徐九彪、马希山等4个匪帮的故事,按时间线串成了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大战四方台等40万字的精彩章节,比真实的剿匪故事更加曲折和引人入胜。但小说本身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书中少剑波等人多次主动亮明“人民解放军”身份和“八一”军徽,事实上当时还没有这些名词,最早进入东北的我军称为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1946年冬使用最多的称谓还是“八路军”,直至1948年1月才更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而“八一”军徽出现更迟,到1949年6月才确定。 不过,当年活跃在牡丹江的剿匪小分队却是真实存在的,其所在部队由挺进东北的八路军胶东海军二支队改编而成。针对各匪帮化整为零隐藏在深山老林的实际情况,我军采取了类似于今天特种作战的方式,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机动灵活的武装侦察小分队(小说中只有36人,但包括了侦察、爆破、攀登等各方面的能手),以小对小、以动制动,主动寻找并伺机打击敌人。当然,这支小分队的装备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既相对便携又火力较强,奇袭奶头山一节中提到,除杨子荣小队配备10多支步枪外,刘勋苍、栾超家两个小队全部佩戴冲锋枪和20响“大肚匣子”,自动武器比率比一般部队高得多,但轻机枪只有1挺,直至追击马希山匪帮时才有所增加。 《林海雪原》原著中并没有提到冲锋枪、轻机枪的具体型号,而新版电影《智取威虎山》的小分队,所用的冲锋枪都是苏式PPS-43,“转盘”机枪是苏式DPM轻机枪。熟悉这些枪械的观众自然会问,当时距全国解放还有3年时间,小分队可能使用苏式武器吗? 从理论上说,有这种可能。1945年8月,150万苏军出兵东北,彻底消灭70万关东军,直到1946年5月方才撤军回国。在此期间,虽然苏方履行与国民党政府的协议,并未向我东北军提供苏式武器,但不排除一些遗留在战场上的轻武器被我军收集到的可能。此外,苏军中的远东方面军步兵第88旅是由早先退入苏联境内的原东北抗日联军残部组成的,由苏方训练和武装,装备中当然也包括PPS-43冲锋枪。 从现存资料来看,1946年以后,在东北民主联军中确有少量苏式冲锋枪,但并非主流,也没有进行批量仿制。直到解放战争后期,作为当时全军后勤和军工基地的东北才开始少量自产冲锋枪,其中明确生产过苏式冲锋枪的只有1947年底在旅大地区组建的大连建新公司,前后仅仿造563支,数量很少。而电影中出现的DPM轻机枪,其前身DP27早在抗战之初就已经进入中国,1937年8月中苏正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即开始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1938年3月起,分三批向中方售出DP27轻机枪5600挺。这些DP27机枪中甚至有一部分拨发给了在敌后坚持抗战的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如1938年彭雪枫、张震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队伍中就有4挺由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拔发的DP27机枪。DPM轻机枪在DP27机枪基础上将两脚架后移并安装在枪管护筒上,同时在枪托前下部增加了小握把、机匣后方设有复进簧筒,其他方面则与DP27机枪相同。 但从实际情况分析,小分队装备苏式武器的可能性并不大。一是因为弹药供应的原因,苏式枪弹特别是冲锋枪配用的手枪弹国内根本不生产,苏军撤走后也没有补充来源,对于弹药消耗量很大的自动武器来说,没有弹药基本就是废铁,承担剿匪这类重要任务的小分队一般不会选择这种没有后勤保障的武器;二是我军当时已有更多更好的选择,除了进入东北后接收的大量日式装备外,1946年10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已经完成了新开岭战役,接着又开始了“三下江南,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