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VCD分析
VCD
从1994年影碟机(VCD)在中国批量生产开始,在近十年时间里,形成了一个年销售额达人民币一百多亿元的影碟机(VCD)产业,这种发展速度无论是在中国工业史上,还在世界工业史上也都属罕见。一轮又一轮的广告战、价格战频频爆发,幸存下来的已寥寥无几,淘汰出局的却在多数——最终沦为一个个失败的缩影。当VCD产业渐渐淡出影碟机历史舞台时,我们不妨回头纵览VCD从兴起到陨落的过程,寻找是什么原因导致了VCD行业中许多企业的潮起潮落。是创业初期的盲动?是因为没有核心技术?是因为没有创新意识或开发过热?还是没有政策限制?
V C D 落户中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 万燕研发生产出世界第一台家庭VCD, “万燕”让中国百姓认识了VCD,并开创了世界VCD 先河。令人没想到的是,只几年时间VCD 便在中国迅速崛起,并风靡全球,就连电子工业发达的日本、美国都试图参照万燕VCD 来生产。而仅仅2年的时间,拥有这项领先技术的“万燕”最终却淹没于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之中。
1992 年4 月,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所长姜万勐,在美国的一次电视技术展览会上发现MPEG 12 月,姜万勐投资57 VCD机在实验室诞生。随后,双方共同投资1700 1993 年9 月面世,1000台试销的VCD 1993 年底,在万燕公司对VCD 机的前景预测报告中说:未来3 200 万台的市场。
1600 万美元,为使人们认识VCD 又投入广告费2000 11 家音像出版社购买版权,推出97 种卡拉OK 碟片。
1996年开始,中国的VCD市场每年以数倍的速度增长,销量从1995年的60 万台猛增至1996 年600 多万台,1997年销售达到1000万台。只用了短短5 年,VCD 影碟机累计销售已有5000万台,并催生了爱多、步步高、新科等国内响当当的品牌。但“万燕”却悲壮的离开VCD 舞台,其市场份额从100%跌到2%。
1996年,最悲惨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这一年全国VCD销量600万台,而“万燕”已萎缩到无货可销。也就在这一年,“万燕”被美菱集团重组,成为美菱万燕公司。
在技术上,“万燕”发明了VCD机,却没有申请专利,上市后被国内外的公司纷纷仿制,这些厂家以较少的投入进入VCD 行业,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市场开发。而万燕面对群起的竞争对手,却没有保护自己的盾牌。在资金上,万燕在前期研究开发的投入是1600万美元,当时,中国老百姓对VCD的认识几乎为零,为开发市场,万燕又投入了2000万元,由于前期投入太多,万燕已难堪重负。资金的短缺使得万燕寸步难行;在市场开发上,万燕起步阶段,对市场营销经验不足,没有重视产品的市场运作。资金主要沉淀于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阶段,与后起之秀爱多等品牌花巨资投放广告制造声势相比,万燕的市场营销显得力不从心,未成气候,市场份额被蚕食殆尽,没有专利保护意识的万燕最后只落得为他人作嫁衣。
恶性竞争,没有赢家
在中国家电产品中,没有一种产品如VCD 般以狂飙突进的方式席卷全国。“万燕”从市场上衰落后,VCD进入了爆炸式的增长时期,有关统计显示,中国VCD企业最多的时候达1000多家,整个VCD行业风云变幻,其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高开低走的价格走势,大起大落的市场命运,无不让人刻骨铭心。
1996年10月,VCD广告大战序幕拉开,各厂家都莫衷一是的以广告竞相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纷纷请出影视名人作推销员,爱多广告的成功似乎开辟一个“功夫时代”,其他企业也随之效仿。步步高当时以李连杰的“真功夫”对抗成龙的“好功夫”,随后“真的好功夫”、“硬功夫”等广告语在中央电视台拳打脚踢。在中央电视台1998 年广告招标大会上,VCD 企业更是大出风头。32块标板有9块被VCD“霸占”,从新闻联播到天气预报一刻千金的位置,竟有6 家VCD,标王由“爱多”以2.1亿元夺得,超亿元的是清一色VCD企业,总广告金额在7亿元以上。有人说,中央电视台赶走了酒疯子,迎来的是发狂的VCD。1998 年,VCD 企业的广告的狂热在相互比拼中达到了顶峰,行业全年广告费预算超过30亿元,而这一年的VCD市场却在走衰。现在看来,在企业完成原始积累之后,依然采取广告造势赢得市场的方式确实值得商榷。这种粗放型打法使得广告造市场的奇迹再也没有出现,企业反而被巨额广告支出压得精疲力尽。而这时却很少有厂家将经费花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上,企业也因此失去前进的原动力。
市场初期的暴利空间,迅速催肥一批市场“天才”,初期广告投入带来的市场销量,似乎让那些VCD 老总们走入一种误区,一种简单的依赖,认为只要有广告就有市场,有了知名度才能货流通畅,才能有市场份额。钱来得容易自然也花得大方,至于高昂价格换来的市场份额是否等值则没人计算。
随着爱多的崛起,(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国内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