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 of melon,简称BFB)是一种国际性的检疫性病害,主要为害西瓜、甜瓜、南瓜、西葫芦等葫芦科作物,此外,该病原菌还可侵染番茄、胡椒和茄子等作物。近年来,随着瓜类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发病日趋严重,在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哥斯达黎加、巴西、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等国均大面积暴发,给这些地区的瓜类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瓜类细菌性果斑病主要为害瓜类作物的幼苗和果实,高温多雨潮湿的年份发病较重,一般田块发病率在45%~75%,严重时高达100%,该病的发生严重危害了瓜类产业的健康发展。? ? 细菌性果斑病于1965年首次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西瓜上发现。随后迅速扩展,2000年,细菌性果斑病在美国东南部西瓜主产区严重发生,引起西瓜果实腐烂,甚至绝产,给当地的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我国自1986年开始,陕西、河北、山西、海南、吉林、新疆、内蒙古、福建、台湾等地相继报道了该病的发生。2000年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厚皮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大规模发生,平均减产46%,商品瓜率仅有1/3;2002年冬季海南省西瓜育苗场中由BFB造成的毁苗率也高达30%~80%,给瓜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具有发病迅速、传播速度快、暴发性强等特点,使得该病害已成为影响我国瓜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因此,掌握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对于控制该病的大规模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发病症状? ?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病菌可为害叶片、茎及果实。1.1 幼苗症状 瓜类幼苗感病,子叶的叶尖和叶缘先发病,出现水浸状小斑点(彩色图版1),并逐渐向子叶基部扩展形成条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彩色图版2)。随后感染真叶,真叶受害初期出现水浸状小斑点,病斑扩大时受叶脉的限制呈多角形、条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彩色图版3),后期转为褐色,下陷干枯,形成不明显的褐色小斑,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通常沿叶脉发展,对植株的直接影响不大,但却是果实感病的重要病菌来源。条件适宜时,子叶病斑可扩展到嫩茎,引起茎基部腐烂,使整株幼苗坏死(彩色图版4)。种子带菌的瓜苗在发病后1~3周即死亡。1.2 成株期症状 植株生长中期,叶片病斑多为浅褐色至深褐色,圆形至多角形,周围有黄色晕圈,沿叶脉分布(彩色图版5),后期病斑中间变薄,病斑干枯(彩色图版6),严重时多个病斑连在一起。有时病原菌自叶片边缘侵入,可形成近“V”字形病斑(彩色图版7),通常不导致落叶。茎基部发病初期呈水浸状并伴有开裂现象(彩色图版8),严重时导致植株萎蔫(彩色图版9)。1.3 果实症状 首先在果实表面出现水渍状斑点,初期较小,直径仅为几十毫米,随后迅速扩展,形成边缘不规则的深绿色水浸状病斑(彩色图版10)。几天内,这些坏死病斑便可扩展并覆盖整个果实表面(彩色图版11),初期这些坏死病斑不延伸至果肉中,后期受损中心部变成褐色并开裂,果实上常见到白色的细菌分泌物或渗出物并伴随着其他杂菌侵染(彩色图版12),最终整个果实腐烂,严重影响果实产量(彩色图版13)。2 病原菌? ?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又称细菌性果腐病,病原菌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最早在美国发病西瓜幼苗子叶上分离得到。其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与假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相似,但它可以侵染西瓜、甜瓜、黄瓜和南瓜。因此,被命名为类产碱假单胞菌西瓜亚种(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subsp.citrulli)。随着对该病原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深入研究,1992 年该病菌被正式改名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 ? 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属革兰氏阴性菌,菌体短杆状,大小为(2~3)μm×(0.5~10.0)μm;有l根极生鞭毛,鞭毛长4~5 μm;无芽孢,严格好氧,属rRNA组I,不产生荧光和其他色素,不产生精氨酸水解酶,明胶液化力弱,氧化酶和2-酮葡糖酸试验阳性。在KB培养基上28 培养2 天,菌落乳白色,圆形、光滑、全缘、隆起、不透明(彩色图版14)。 菌落直径1~2 mm,无黄绿色荧光,对光观察菌落周围有透明圈。3 发生规律3.1 初侵染来源3.1.1 种子带菌 病原菌可以附着在种子表面,也可以侵入种子内部组织,带菌种子采用平板法检测,种皮和种胚均可以检测到病原菌(彩色图版15、16)。 种子发芽后,病原菌可以侵染子叶和真叶,成为果实感病的重要再侵染源。育苗温室内80%以上的幼苗感病是源于带菌种子。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检索.pdf VIP
- 西门子伺服操作说明书-SINAMICS_V90_OPI.pdf VIP
-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控制管理.docx VIP
- Packing List-装箱单表格模板.xls VIP
-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及质量控制管理.doc VIP
- 2025年最新版硫化氢考试题库大全集.doc VIP
- [江西]发电厂2×600mw级机组“上大压小”土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 VIP
- 《护患沟通技巧》ppt课件.pptx VIP
- 县乡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库及答案(各地真题).docx VIP
- 发电厂“上大压小”2×600MW超临界空冷机组工程土建专业主要施工方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