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女教师的航天情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乡村女教师的航天情结.doc

一个乡村女教师的航天情结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没有理想,尤其不能缺少对青少年的理想教育。在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你们教师对下一代的启发,诱导确实是功不可没。姚老师,对您10多年来卓有成效的航天科普教育,我代表所有的航天科技人员和我们全体航天员,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2006年1月13日晚,在由浙江萧山机场迎接航天英雄杨利伟到平湖的路上,杨利伟曾多次紧紧地握着姚爱英的手,对姚爱英说。年过半百的姚爱英老师很是紧张和激动,而她那张对学生总是一派慈爱的脸上,这时出现的是一种谦虚而又腼腆的表情。 缘起 1992年8月14日,中国航天人凭着为国争光的智慧和勇气,以长征二号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由美国制造、澳大利亚使用的“澳星B1”。然而在当时,那些已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的航天科技人员仍然在默默无闻之中,也更在青少年的视野之外,倒是大量的港台歌星、影视明星你方唱罢我登场,成为一部分青少年刻意仿效的对象。“当时姚爱英想,如果这些学生都这样,那我们国家的科技将来要有断层的危险。学生们都不想学习,不想看书,不想做作业,文化课一点都不想上,都想去唱歌跳舞,那后果还真是不堪设想。”面对记者,一向心直口快的姚爱英老师依然毫不掩饰她当时的困惑与忧虑。 姚爱英老师是平湖黄姑中学的少先队总辅导员,这个几乎教了一辈子书的朴实而又勤劳的乡村女教师,始终把培养和造就对社会有用的下一代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使她在面对当时的状况时一方面在课堂上苦口婆心、谆谆告诫,同时又积极寻找有效途径,试图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理想轨道上来。是“澳星B1”在悄然中的成功发射,使苦苦寻觅着的姚爱英仿佛看到了一条宽畅的通道。征得学校领导的同意,姚爱英老师率先组织学生别开生面地开展了“不追歌星追科星”的活动。1992年11月,姚爱英又建议学生将平时省下的181.2元零花钱和一封慰问信寄给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最朴实和诚恳的语言,向为祖国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时请求买一些水果、慰问那些为国争光的航天科学家们。 姚爱英回忆道:“这看似不成敬意的那些零化钱,我并没有通过邮局汇款,就夹在在慰问信里。而这封信被收到后,据说有几个科学家,特别是澳星发射的总指挥于龙淮、长征二号E的总设计师王德臣等老科学家,看了后都感动得哭了,他们说,没想到浙江的小孩子竟还记挂我们。当时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党委书记肖东太也很激动地说,这是浙江的红领巾比金子还要珍贵的心,情义无价。”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也立即给姚爱英及黄姑中学的少先队员回信,热情赞扬了他们学科学的活动不仅形式好,而且意义深远。“我没想到科学家会回信,我和我的学生都感到特别的意外和激动。”回想当初,姚爱英依然沉浸在喜悦之中,“后来我在班里宣读这封信的时候,学生的情绪特别高涨,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和科学家接触。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就抓住这个契机,鼓励和组织学生给科学家们写信。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黄姑中学的学生给科学家写信的非常多。” 而作为召集人和倡导者的姚爱英老师,就更是和航天科学家们保持着密切的书信交往。1999年12月15日,“两弹元勋”钱学森委托他的办公室人员给姚爱英写信,要求她代为嘱咐孩子们:希望将来的“钱学森”在学识、人品、思想和情操等方面,都超过当今的钱学森。 牵线 1994年1月3日,受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邀请,姚爱英带着一名学生代表去北京中国运载技术研究院参观、学习,并与著名航天科学家谢光选、王德臣、于龙淮等进行交流。这一次的北京之行,给姚爱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科学家对下一代这么重视,对我们老师也这么看重,我这个来自农村的普通老师真是受到极大的震动。”姚爱英一边回忆着,一边神情激动的把她当时与航天科学家们的合影给记者看,“特别是到北京后的第二天,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要见见我,当时的院长叫沈辛荪。他们的接待室门口有一个很高的屏风,我坐在里边,他人还没到,那爽朗的声音就先传了过来:哈哈,姚老师,您好啊,中学生学习高科技你们是全国首创,您这个头带得好啊!”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姚爱英暗暗地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誓言,为培养学生的科普意识,科技强国强军意识,决计要用自己的下半生,尽自己所能地在北京的航天科学家与平湖的中学生之间,无怨无悔地做一个用红线牵动起心手相连的人。 “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后不久,姚爱英想方设法邀请到了中国运载技术研究的副院长李清河,李院长激情满怀地告诉同学们:“神五”上天,标志着我们中国在太空探索中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那下一步的目标,同学们知道是干什么吗?是绕月工程!我们现在正在酝酿开发月球,希望你们中有人将来能参加到这个工作中去。”同学们听了,无不精神振奋,欢呼雀跃。 从1994年至今,在姚爱英不辞辛劳地往来奔波和穿针引线下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