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电动汽车锂电池SOC算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种改进的电动汽车锂电池SOC算法.doc

一种改进的电动汽车锂电池SOC算法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安时积分法来估算电动汽车电池剩余电量(SOC)的方法。在大量实验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安时积分法估算精度的参数,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数学模型以及实现了各参数修正因子,经实验表明,此方法提高了电池SOC计算的精度,达到了电动汽车的应用要求。 【关键词】安时积分;SOC;修正因子;数学模型;电动汽车 1.引言 近年来,随之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电动汽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锂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主要能量源,是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锂电池剩余电量(SOC)实时估算涉及到电池充放电控制和电动汽车的优化管理,直接影响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动力系统的性能,因此锂电池SOC的精确估算对于电动汽车的安全运行非常关键。 在各类SOC估算方法中,安时积分法由于电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在电池管理系统中使用最广,但由于它自身算法的缺陷,使得SOC估算精确度不高,无法满足当今电动汽车的需求。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安时积分SOC算法。 综合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大量实验数据与仿真,完成了对锂电池在放电过程中,各参数数学模型的建立于修正。 对于改进SOC算法的实现,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的,本实验是以3.3V/12A.h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为实验对象。主要完成了以下实验:在不同初始值下,电池放电SOC与时间t的关系;当电池充分静置后,电池开路电压OCV与电池SOC的关系;电池达到静置状态所需的时间t与电池SOC的关系;电池的充放电效率与SOC的关系;电池的总容量C与电池循环次数的关系;不同初始放电倍率下,电池放电电压与时间t的关系;自放电及老化因素与循环次数的关系。 2.1 电池放电SOC与时间t的关系 2.2 电池的开路电压OCV与电池SOC的关系 2.3 电池达到静置状态所需的时间t与电池SOC的关系 2.4 电池的充放电效率与SOC的关系 3.3 算法实现 为了能够精确的得到SOC估算值,在使用安时积分法时,定时或不定时的对初始值、充放电效率、电池总容量C、放电电流I进行修正,才能估算高精度SOC值。 4.试验结果分析 5.结论 研究了一种改进的安时积分算法,并对其相关参数进行了修正,从实验救过可以看出,该算法的可行性,实际工作过程与理论分析是一致的,本算法在国网电科院所属国电通公司自主研发的电池管理系统中运行正常,提高了对SOC估算的精度。 参考文献 [1]王秉刚.2010高技术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科学院,2010:266-272. [2]赵淑红,吴锋,王子冬.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工况循环性能研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28(11):43-47. [3]张宾,林成涛,陈全世.电动汽车用LiFePO4/C锂离子蓄电池性能[J].电源技术,2008,32(2):95-98. [4]王治华,殷承良.电动汽车用LiFePO4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分析[J].电池工业,2008,13(3):169-172. [5]张宾.电动汽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电压特性[J].电池工业,2009,14(6):398-403. [6]张宾.电动汽车用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的PNGV模型分析[J].电源技术,2009,33(5):417-421. [7]华宁.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研究进展[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7,26(12):1-4. [8]赵新兵,谢健.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的研究进展[J].机械工程学报,2007,43(1):69-76. [9]张金灵.电动汽车智能电池系统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10]文锋.纯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组管理技术基础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11]孙丙香.混合动力汽车用镍氢电池组管理系统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2009. [12]胡会利,李宁.电化学测量[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13]文锋.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组充电方法[J].汽车工程,2008,30(9):792-795. [14]MATTHIEU D,LIAW B Y.Identify capacity fading mechanism in a commercial LiFePO4 cell[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09,194:541-549. [15]郭鹤桐,姚素薇.基础电化学及其测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16]GUO H T,YAO S W.The basis of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M].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9. 作者简介:王慧芳(1981―),女,内蒙古呼和浩特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