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宁德畲族巫舞《奶娘催罡》与兴国客家山歌《跳觋》
浅析:宁德畲族巫舞《奶娘催罡》与兴国客家山歌《跳觋》
闽东宁德是中华畲族的大本营,奶娘催罡是畲族原始社会的产物,闽东畲族巫舞距今已有一定的历史。相传这一古老的仪式原本为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相传为太上老君所创随着中原汉民的南迁客家先民们把这一风俗带到闽东地区融入畲族原始舞蹈和临水夫人信仰思想。奶娘催罡巫舞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舞蹈,主角福建省古田临水宫女神陈靖姑,又名陈十四娘,有顺懿夫人、慈济夫人、临水夫人、大奶夫人、陈太后、顺天圣母、通天圣母、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注生娘娘等尊,闽东民间亲昵地称为“奶娘”。
据史料记载,陈靖姑生于公元905年,卒于公元928年。她与李三娘、林纱娘二人结拜,同修闾山道术,斩妖助人,最后功德圆满,受封元君,三姐妹合称:李奶夫人、陈奶夫人、林奶夫人)
陈奶娘这一形象在闽东民间有两种寓意:一是护赤佑童;一是驱魔赶鬼,保乡保土。相传,有一年,闽东民间大旱,奶娘便扔了一块草席到海中,站在席上为民求雨。那时,奶娘正好有孕在身,为不影响“求雨”,她便利用法术把胎儿托化在金盅内,放于家中。可是,这件事被“长命鬼”知道了,它趁奶娘求雨之机,溜到奶娘家偷吃掉了胎儿。
胎儿被吃掉时,正在海上求雨的奶娘肚子一阵剧痛,法术也随之失灵,海水呼呼地漫上来,草席打着转儿地下沉……危机时刻,成千上万的黄瓜鱼和水鸭纷纷游到席下,用嘴和身体拖住了下沉的草席。最终,奶娘求下雨来,解了旱情,救了当地百姓。而她自己却因堕胎求雨,感染风寒,不治身亡。后来,福安民间就有了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凡是祭祀陈奶娘,绝不能用黄瓜鱼和水鸭。奶娘失子,异常伤心。归阴后,灵魂复归闾山(传说位于福州南台),专学扶胎救产之法,决心终生为民救胎佑童、驱魔除鬼。
奶娘的一生,为民除害,排忧解难,深受人民爱戴。于是,后人便把她塑造成典型文学艺术形象,加以赞颂。《奶娘催罡》巫舞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从舞蹈的角度歌颂了陈奶娘。
畲族巫师的“法门”来自闾山和茅山,“法力”无比,因此畲巫都藏有两颗法印,一为闾山印,另一为茅山印。畲巫在清醮法事中有一段经文表达了对所持法术的自信:“承请闾茅众师公,头戴花冠身着红;行符咒水游天下,杜灾降福纳凡民;请上师公为教主,证明清醮保安康。天苍苍地茫茫,奶娘脚踏锁链罡,锁链罡头行罡法,锁链罡尾避邪魔”。踏着巫歌的节奏,巫师亢然起舞。舞者头戴神额,身穿神裙,左手执铃刀,右手执羚号,边唱边跳,后有众人和唱。这里是对巫师做法事的简单概述。
在闽东畲族地区婴儿出生后,其胎衣 胞衣、胎盘 的处置,民间也有讲究。认为胎衣与婴儿的命运相连,如果被人拿去配药吃掉,婴儿就会遭遇不测;如果随便丢弃,其血污将冲犯天地鬼神,也会给婴儿带来灾祸。因此,家人通常是把胎衣装入小坛子里,待夜深人静时悄悄地埋在不易为人撞见的地方或床底下。要埋得深,否则可能使婴儿噎乳和夜间不安。若婴儿发生此等情况,就到埋胎衣处,用手拍一拍,或用脚踏一踏,以为化解。婴儿一出世,家人一般都要请阴阳先生或算命师为其“定时”,“查八字”,看“五行”、“财星”、“文星”、“官星”、忌犯等等,以便为日后各项重大活动提供参考。畲族人于婴儿降世后,要请“先生”根据出生时辰算命,命中若有犯“关”带“煞”的,则必延请巫师或道士为孩子禳解,以便过“关”除“煞”。孩子从初生到16岁以前,不论哪一年犯了“关”都要请道士或巫师过关。
唐、宋时期《奶娘催罡》在闽东有了一定影响的发展。在元、明之交,改朝换代的战争,兴国遭到严重的兵祸,土旷人稀,闽、粤迁来大量移民,?清康熙年间由福建长汀一名姓赖的觋师传至兴国。传入兴国后,迅速与兴国山歌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客家跳觋”。
兴国山歌是劳动人民在砍柴挑担过程中,唱起山歌来与人交流,兴国山歌的发端语 起兴词 “哎呀嘞……”就是伐木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伸腰舒气的感叹声。伐木歌起,山鸣谷应。引起上山的樵夫,放排的工人,耕耘的农民感情上的共鸣,于是互相唱和,成为劳动群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随着传来了“跳觋”的风俗,兴国山歌又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兴国特色。由于觋公师傅除掌握一整套跳觋活动的程式外,更重要的是专门拜师学习演唱兴国山歌和民间小调,把一些历史故事、科学知识、生活哲理编成山歌,利用兴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山歌,伴以小锣、画角等器具,通宵达旦地载歌载舞,让观众如醉如痴同时把一些篇幅短小的山歌进行扩展、充实,形成具有歌头、歌腹和歌尾等完整的结构形式的山歌,使其跟其他文艺作品一样,具备凤头、猪肚、豹尾的艺术效果。特别是歌腹,要像猪肚那样有油水,让听众听得津津有味,由于觋师掌握了民间丰富的语言并积累了创作的经验,所以能够出口成章,即兴而歌,内容可以自由添减,添不显其多,减不见其少,运用自如……
“跳觋”本来是一种祈告攘凶的迷信活动,有它一套完整的独特程式,如装坛、请神、札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