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古地理名称,确证知音故事发生在石首调关.doc

厘清古地理名称,确证知音故事发生在石首调关.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厘清古地理名称,确证知音故事发生在石首调关

厘清古地理名称,确证伯牙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发生在石首调关 通过厘清石首古地理名称,可以清晰的发现春秋时代的知音故事,就是发生在湖北石首调关镇。 调弦口(调弦河)的形成探源,现在江南的调弦口就是《水经注》(南北朝郦道元著)中的“生江口”,原本是集山水入江的溪口,当时的生江口是引桃花山山水入江,而不是引江水入湖、紧靠桃花山麓,从古以来就有一条汇集桃花山山水、以大王山为分水岭,向北入江、向南入洞庭湖的小溪,随着江北荆江大堤建成,荆江南岸的洲滩淤积和荆江分流穴口尽堵、荆江水位抬升,向北入江的水流被顶托转向南流,逼使山水改向入湖。如果不区分是“向荆江汇入的溪流”或是“荆江向外分流的穴口”,只是说它是一股水流,那调弦河(华容河)形成的年代确实是古老的(与桃花山共生)。 早在宋朝年间,人们就在这里修建了“调弦亭”,元代翰林学士李永思路过古调弦口,立亭怀古,写了《调弦亭》一诗:“调弦江上日初斜,游子重回万里搓。多岐莫解悲扬子,古调唯知有伯牙。”此后有明代著名文人张璧(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王启茂、张权、张维、李永忠、李宗瀚和清代文人墨客卫嘉、王承禹、汪一元等均先后以《调弦亭》为题作诗填词,其中尤以著名诗人王承禹的诗为代表,其诗曰:“昔年高山流水意,次日清风朗玉婷。有客雅能传古调,不知曾得子期听。” 清乾隆元年(1736)编纂的《石首县志》“调弦口”下有这样的记载:“俞伯牙从楚都东下,停舟鼓琴于此,弦渐而调之,因以得名。”据此,人们谈论和记述调弦口,均认为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发生于此。 据康熙年间所编《湖广通志》所引《晋书 杜预传》记载,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驻襄阳镇南大将军杜预为漕运而下令在此开河(将既有调弦河与洞庭湖联通),因河口位于相传俞伯牙当年调弦抚琴遇知音之地,始名调弦河,此名已沿用至今达1700多年之久,足以证明知音故事是在此之前传承下来的。 “调弦口”作为古焦山河的入江口,早已存在,“焦山河”并非西晋杜预所开凿,古“焦山河”是老虎山(桃花山西部山峰名称)西部聚集山洪、雨水、湖水的一条溪河,杜预所开凿的运河很短,只是利用洞庭湖平原自然河流、湖泊分布较密的地理特征,将古“焦山河”和“华容河”及既有湖泊联通而已,此时命名“调弦口”的目的与意义,是作为水路漕运通航导航的“路标”,告诉人们在“调弦口”这个地方可以直达洞庭湖。从清代石首县地图来看,“焦山”清晰的标注在地图上,是距离老虎山非常近的一个山峰名称,“焦山”可能是焦山河的正源发源地。 “调弦口”是伯牙与钟子期因琴声相遇的地方 “伯牙口”是伯牙与钟子期从焦山河至孟尝湖后上岸的地方, “流水口”伯牙与钟子期因琴声结缘相知并结下深厚友谊的地方 “流水口”所在山体为“U”字合围之势,集雨面积大,当时既有天然山塘及溪流, “高山岭”是流水口南侧山峰名称,对应山下村落“高山(家)岭”,因方言原因,逐渐误读为“高家岭”,建议正名 清代乾隆丙辰年(1736年)制石首县地图,上清晰标有“焦山”、“焦山河”等地名,附近还有有华台庙、白鹤山等地名,在今调关镇伯牙口村附近,与今天的“流水口”水库邻近。

文档评论(0)

80019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