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来源 目的、归宿 动力 检验标准 含义 基本形式 特点 知识梳理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③实践出真知 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① ③ D、 ① ③ ④ C 课堂练习 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C 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身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这一观点( B ) ①肯定认识来源于实践和书本 ②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③承认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④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3.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身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这一观点( ) ①肯定认识来源于实践和书本 ②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③承认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④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B 4.温家宝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意思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书本知识比社会实践更重要 C、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D、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答案: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以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以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的原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我们能获得真理吗? 我们怎样获得真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 陆游 1、实践的含义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 人类社会 是直接现实性活动 非纯主观思维活动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 3、老师讲课 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6、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一号”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最基本的) 教育实践 探究一:嫦娥三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嫦娥三号探测器已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1:30分在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嫦娥三号”将携“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实现月球软着落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2013年9月11日嫦娥三号乘飞机转运,于12日10时抵西昌发射场。2013年11月26日月球车正式命名为玉兔号。2013年12月6日傍晚17:53分,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 第二组: “嫦娥三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 ,发射“嫦娥三号”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第三组: 1、“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是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说明事件具有什么特点? 2、中国的航天战略还只走到第二步,没有完成第三步,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第一组: 1、科学家研制发射“嫦娥三号” 这一实践活动由哪些要素构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