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建筑设计人才如何立足
中国建筑设计人才如何立足? 近日,英美两大主流媒体的报道引发关注。前者认为,英国建筑师将在中国再次“大放异彩”;后者则指出,中国正满怀建筑雄心,但却冷落了本土建筑人才。
两家外媒,两个立场,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中国蓬勃的建筑设计市场及市场中的建筑师群体,并从正反两面折射出中国本土建筑师面临的尴尬局面。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重大公共建筑中已经很难见到本土建筑师的名字,几乎都成为了国外建筑师的“秀场”。库哈斯的央视大楼、扎哈的广州歌剧院、SOM的国贸三期和上海金茂大厦,即便是在一些中外联合设计的意义非凡的建筑中,也多是国外建筑师主导,中国建筑师起配合甚至从属作用,于是便有了赫尔佐格与鸟巢、PTW与水立方、安德鲁与国家大剧院……当人们耳熟能详的标志性建筑近九成都出自国外建筑师之手时,中国建筑师们,似乎集体失语。
银河SOHO 情况不仅如此。房地产开发商邀请国外建筑大师做商业项目也早非新鲜事。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扎哈与SOHO中国间的“御用”关系,望京SOHO、银河SOHO、虹桥SOHO都打上了“扎哈制造”的印记,潘石屹更是直言,银河SOHO设计费高达4400万元,绝对“不惜花重金”。 在记者此前的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也曾表示,许多开发商之所以选择国外建筑师更多的是为了楼盘贴金、制造噱头、推高房价。业内流传的一个极端例子是,某国际大师与某房地产开发商的合作是,挂名收钱,根本无须提供方案,甚至在大师还没签名时,设计费便已打入账户。 而将这种尴尬推向更高潮的,是近日某建筑网站发布的一篇关于建筑师维权、向地方政府“讨薪”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外设计环境和认知程度的天差地别、中国建筑师普遍遭受的压力与桎梏,使“中国建筑师应该获得更多的尊重”,成为业界的共同呼吁。 一边是中国正成为国外建筑师眼中的“黄金岛”和各式新、奇、特建筑的“试验场”,一边却是本土建筑师在“主场”“被冷落”,处境尴尬甚至作业环境令人堪忧。原因何在? 问题由来已久。 近年来,当国外建筑市场逐渐趋于饱和时,中国大力推进的城镇化却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建筑市场,作为产业链前端的设计市场,率先蓬勃兴起。资本与人才总是随波逐流,于是,国外设计机构、事务所纷纷来到中国,展开“掘金之旅”,至今如火如荼。 与此密切“呼应”的现象是,国内项目国际招标屡见不鲜。无论是政府项目、大型公共建筑,还是商业建筑、城市综合体、普通商品住宅等,面向国际招标已经越来越普遍。最新的例子是,绿地集团在武汉的一个项目便聚集了AS+GG、HOK、SOM等多个世界级建筑设计团队。 与此同时,在中国建筑界越来越开放的姿态之下,更多的是“非洋不取”、盲目崇外的倾向,于是,招标结果每每是国外建筑机构更占上风、金发碧眼更具说服力。即便其建筑造型怪异、耗资巨大、结构安全引发争议,甚至与当地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水平完全不匹配,也丝毫没有影响。某规划设计师也向记者坦言,正是其外籍身份和国外任职的经历,使其更容易获得中国政府官员的认同,这也是他能够成为30多个城市规划顾问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国外设计力量的涌入与“崇洋”倾向尚属外因,那么,究其更深层次的内因,我们的建筑师与建筑机构出了什么问题?与国外相比,是否存有较大差距?差距何在?是来自设计理念、专业化技术、市场运作能力,还是更多地出于体制束缚、上下游制约和甲方意志的干预?是因为创新意识缺乏、操作手法落后还是建筑师本身对行业的激情开始丢弃?为何当国外现代建筑百花齐放的同时,我们却被指责置身“大师匮乏”的时代?中国建筑,究竟是谁的舞台? 当吴良镛大师指出“中国的一些城市就这么成了外国一些建筑大师或准大师‘标新立异’的实验场”时,当中国优秀建筑师“墙外开花”的例子其实并不鲜见时,我们期待,将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入更深层次,期待在中国建筑设计的“主场”,听到本土建筑师振聋发聩的强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