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博物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族博物馆学期末复习资料

民族博物馆学 民族博物馆 是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物品的博物馆。 它是以某一地区内所有或某一民族为对象,在民族文物收集和民族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文物、文化的展示以加深人们对该民族的认识,旨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民族的团结、进步与合作。 民族博物馆学 是专门研究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科学理论、工作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吴泽霖 (1898年—1990年),中国当代民族学家、教育家。 主要著作有《社会学及社会问题》、《现代种族》、《社会约制》等。 抗日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常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族学调查,积极倡导发展中国民族博物馆事业。致力于社会学、民族学和民族学博物馆事业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基础的奠定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泽霖先后任西南民族学院教授兼民族文物馆馆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地方博物馆的发展 类型:单一民族性博物馆: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 民族自治区域综合性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 民族社会形态性博物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陈列 少数民族纪念和遗址民族博物馆:马本斋纪念馆 露天民族博物馆: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 发展:从1980年开始,一大批民族博物馆出现在民族地区及民族院校。 (如:云南民族大学博物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广西右江民族博物馆等) 新模式: ① 贵州民族生态博物馆群(中国第一座露天生态博物馆: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 ② 广西民族博物馆1+10模式(广西民族博物馆+10个生态博物馆为研究工作站) 生态博物馆 概念最早于1971年由法国人弗朗索瓦·于贝尔和乔治·亨利·里维埃提出。其“生态”的涵义既包括自然生态、人文生态。 我国定义:(张文彬、苏东海)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行遗产、无形遗产进行保护、原地保护、发展中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从而使人与环境处于固有的形态关系中并和谐地向前发展的一种博物馆新理念、新方法。 生态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建筑舍馆、固定展览及藏品的局限,转变为“地域——遗产——居民”的另一种模式。它们大都依托社区、村落而建,将自然遗产的现场保护、人文景观保护、无知与非物质遗产的共同保护与展示,乃至将地区的旅游、经济、文化发展结合起来,博物馆观众不再仅是“看客”,更是身处其中的一份子。 :贵州省与挪威合作,先后建立了花溪镇山、锦屏隆里、黎平堂安三座生态博物馆,形成了一个由四座博物馆组成的生态博物馆群。 生态博物馆基本构架 中心展馆信息中心 + 专题性展馆 + 展示景观点 + 集会空间 = 生态博物馆 民族文物 (1)广义上看,从民族产生以来人类留下的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遗迹等实物资料皆为民族文物,其中包括考古发掘物、传世文物和近现代民族文物。如新疆、内蒙古的古代岩画,南方古代的铜鼓等等。 (2)狭义上看,民族文物则主要指近现代各民族所使用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实物资料,包括各民族的传统生活生产用具、服装服饰、宗教用品、工艺美术品等。 民族文物分类 古代和近现代;可移动(器物)和不可移动(遗址、村寨等) 有形(实物)和无形(传统习俗活动:《十二木卡姆》《格萨尔王传》《江格尔》) 民族文物的基本特点 民族性、地域性、物质性、精神性(通过一定的仪式或活动表现)、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作用的永久性 民族文物整理保管 (1)藏品总登记张: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帐,设专人负责管理,永久保存。 ①登记时要严格按照文化部文物局规定的格式,逐件、逐项用不褪色墨水填 写,字迹力求工整清晰。 ②如有订正,用红墨水划双线,由经办人在订正处盖章。 ③未登入藏品总登记账的大量复制品、参考品和作为展品使用的复制品、代 用品、模型等,应另行建账,妥善保管。 ④管理藏品总登记帐的人员不得兼管藏品库房。 藏品编目卡:概述藏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及其外观与实质。 编目卡片按内容分:记录项目、鉴定项目、记述项目。 记录项目:藏品总登记号、分类号、原始号、尺寸、重量、数量、来源、附件等;鉴定项目:藏品的定名、时代、质地、评价等; 记述项目:藏品基本特征、铭记、题跋及著录等。 对保藏文物最有利的分类方式:按文物质地分 民族文物保护的常见受损现象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生物危害等; (金属腐蚀矿化、砖瓦酥碱粉碎、石雕风化剥离、壁画褪色起甲、织物粘连腐烂、书卷虫蛀霉变、木材干裂糟朽、皮革脆裂脱毛、文献字迹模糊) 人为因素

文档评论(0)

liud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