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天气现象的观测和理论.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对天气现象的观测和理论.doc

古代对天气现象的观测和理论   天气气候条件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中华大地上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有意识地观察和认识风云雨雾、冷热干湿等天气现象。在原始种植业出现以后,人们更注意积累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知识。相传,在黄帝时代,就已经设有专人从事气候观察。帝尧设“百官”时,设立了专门掌管天文和气象的官职。这一官职历朝历代相沿,虽然官职名称不一,但从未空缺。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有天气实况的记录,卜辞中还反映了人们有预知天气状况的愿望。随着生产的发展,我国古代有关气象的知识不断积累和丰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一、 风的观测   风的观测首先是看风向。在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健弊帧?骄褪怯美垂鄄旆缦虻摹<坠俏闹幸灿辛怂姆降姆缑?:东风叫“?怠保?南风叫“?洹保?西风叫“夷”,北风叫“寒”。以后逐渐发展,到汉代已有24个风向方位的称谓。唐代科学家李淳风在他的名著《乙巳占》中,绘有一张占风图,列举了24个风向的名称。他指出,这些方位是由八个天干、四个卦名、十二辰(地名)组合而成。“子”指北方,“午”指南方,“卯”指东方,“酉”指西方。还举例说明怎样判定风向:凡风从戌(西北偏西)来的,须看吹向是否是辰(东南偏东);风从辛(西偏北)来的,须看吹向是否是乙(东偏南);风从乾(西北)来的,须看吹向是否是巽(东南)。这就是根据风的去向来决定来向。   我国风向器的发明很早,甲骨文中的“?健本褪且恢旨虻サ摹笆痉缙鳌保?风杆上系鸟羽、布帛、茅草等,用来观察风向。西汉《淮南子》中,已经举出一种叫“?健保?xiàn)或“?”的风向器。它很可能就是殷商时的?窖荼涠?来的。《淮南子》中说:“?街?见风也,无须臾之间定矣”。“?健痹诜绲淖饔孟拢?没有一刻是平静的。说明这种风向器还相当灵敏。   铜凤凰主要安装在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所建的建章宫里。当时建章宫东的凤阙上装了两个铜凤凰,在宫南的玉堂和宫北的圆阙上也装了一个铜凤凰。据《三辅黄图》说,铜凤凰的下面有转枢,所以风来的时候,铜凤凰的头会向着风,好像要飞的样子,“向风若翔”很显然这是一种风向器。但是这种风向器后来逐渐演变为装饰,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相风铜乌是一种铜做的、形状像乌鸦那样的风向器。“相风”就是观测风的意思。它装在汉代观测天文气象的灵台上。最初造得比较笨重,据《玉海》说要在千里风来的时候才动。后来经过不断改进,变得轻巧灵敏一些,使得受小风也能转动。到晋代,出现了相风木乌,使用范围扩大到城墙上、庭院中、舟船车辆上。李淳风在《乙巳占》中曾经描述了这种相风木乌的构造。1971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在一座东汉古墓中出土了一幅群鸟鸟瞰图,在主要建筑的后面有一座钟鼓楼,其上绘有相风铜鸟。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相风铜鸟图形,绘于汉灵帝时期,距今1800年。   相风铜鸟、木鸟的缺点是构造复杂、移动不变,所以李淳风在《乙巳占》中就指出:“常住安居,宜用乌候;军旅权设,宜用羽占。”意思是说,相风乌只宜设在固定的地方,在军队中驻地经常变化,更适宜用鸡毛编成的风向器。   鸡毛编成的风向器,是由“?健狈⒄苟?来的,所用的鸡毛重约五两到八两,编成羽片挂在高杆上,等它被风吹到平飘的状态,再进行观测,这种羽毛风向器就称为“五两”。李白《送崔氏昆弟之金陵》诗:“扁舟敬亭下,五两先飘扬”。说明当时羽毛风向器的使用已很普遍。   我国古代除观测水平各向的风外,也观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旋风,方向混乱的乱风。例如,把自上而下吹的风叫做“颓风”,也叫“焚轮风”,自下而上吹的风叫“飙风”,也叫“扶摇风”等,说明对风的观测是细致的。   观测风不单要观测风向,也需要观测风力。在唐代,已经采取地面物体受风影响所表现出的不同状态来表示风力大小。李淳风在《乙巳占》,当时把风力分为八级: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堕叶,五级折小枝,六级折大枝,七级折木飞砂石或伐木(折木),八级拔木树和根。这八级风,再加上“无风”和“和风”(风来清凉,温和,尘埃不起的,叫和风)两个级,可合为十级。   这种利用目力观测风力,并将风力分级的方法,与英国人蒲福所定的蒲氏风级划分风力相近,但李淳风要早到1100年。   二、 云的观测和古云图集   云的观测在预报天气中用处很大。这是因为预报天气的时候,重要的在于判断未来晴雨,而雨是从云中下降的。是不是会下雨?下什么样的雨?都和云的情况有关。   我国古代很重视云的观测。例如在《诗经?小雅?信南山》中有“上天同云,雨雪??”的话,意思是说:下雪的云,在天空中是均匀一色的。也有把“同云”写为“彤云”,意思是下雪的云,色彩微带红色。   在《管子?侈靡篇》中提到:“云平而雨不甚。无委云,雨则?p已。”意思是说,云块比较平坦,雨不会下得很大。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