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县退耕造林技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太谷县退耕造林技术.doc

太谷县退耕造林技术   摘要 从造林地规划、整地、林种配置与树种选择、培育壮苗、造林、抚育管护等方面介绍了太谷县实施退耕还林造林技术,以期为该地区荒山造林提供参考。   关键词 退耕还林;区域规划;树种选择;栽植;抚育管护;山西太谷   中图分类号 S72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187-02   太谷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少雨雪,春季多风,夏季雨水集中,年平均温度9.9 ℃,无霜期约160 d,年降雨量449 mm。该区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侵蚀地貌,最高海拔1 914 m,最低767 m,全县土壤分褐土、草甸褐土两大类,境内植被盖度在0.2以下,现有植被属天然次生林。全县土地总面积10.47万hm2,林业用地5.04万hm2,占总面积的48.1%。全县坡耕地、宜林荒山大多集中在范村镇、阳邑乡、侯城乡、小白乡4个山区乡镇,该区地广人稀,土壤肥力差,水土流失严重,是全县最干旱、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地区。4个乡镇土地总面积为7.89万hm2,其中林业用地4.67万hm2,占59.2%,其中未成林造林地1.11万hm2,宜林荒山1.29万hm2。   太谷县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8 333.33 hm2。其中退耕地造林1 933.33 hm2,荒山造林5 233.33 hm2,封山育林1 166.7 hm2,涉及5个乡镇。现保存率均达到85%以上,部分地区已经郁闭,达到了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的真正目的。   1 造林地规划   严格按照《山西省退耕还林》实施办法,结合太谷县实际情况,本着生态为主、因地制宜和因地造树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分年度实施。对于全县5个山区乡镇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进行退耕还林,配套荒山造林按照1.0∶1.4的比例全部完成,尽量集中连片,达到突出重点和形成规模效益。   2 整地   造林地整地主要有改善立地条件,保持水土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及便于造林施工,提高质量等作用。在林业生产中可采用水平阶穴状或鱼鳞坑整地,同时采用树冠下造林,针叶小苗靠壁丛植或缝丛植法造林和采用根宝蘸根、压石造林、地膜覆盖等抗旱保活措施来克服。退耕还林整地方法包括平阶整地、鱼鳞坑、水平带状、穴状等。整地方法技术要点见表1。   3 林种配置与树种选择   坚持造林地和还林地立地条件与树种的生物特性的一致性,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坚持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社会效益的原则,多林种、多树种结合,乔灌草一起上,防止树种单一化。根据造林目的选择树种,充分利用优化乡土树种,选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退耕地造林设计林种是生态林和经济林。在退耕还林中要以分类经营为指导,在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25°以上的陡坡地段及江河源头、湖库周围、石质山地、山脉顶脊等重要地区全部造生态林,还林后实行封山管护,还草后实行围栏封育。在保证整体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在立地条件适宜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方,适当发展经济林、用材林[1]。   3.1 防护林树种   东部及东南部为石质山区,大力发展以油松、侧柏、刺槐、山杏、火炬为主的防护用材林系列,以酸枣、沙棘、紫穗槐、荆条、丁香为主的灌木林系列和以苜蓿为主的草木系列。坚持山顶梁峁防护林、山腰坡地灌木林、山底沟洼用材林、荒山荒坡混交林的综合治理模式。   3.1.1 侧柏与刺槐混交。侧柏与刺槐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容易栽植,成活率高,同时具有改善土壤的作用,此种模式适用于陡坡、土层薄、生态脆弱各类土壤地区,初植密度为1 800株/hm2,主要作为生态防护林,充分发挥其生态防护效能。   3.1.2 臭椿与紫穗槐混交。臭椿与紫穗槐都属于耐干旱树种,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同时具有防沙保土的功能,适宜于太谷县干旱山区,初植密度为2 550株/hm2,主要作用为防沙固土、保持水土流失。   3.1.3 油松与山杏混交。此营造林模式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初植密度为1 800株/hm2,短期内作为生态林能保持水土流失,维持生态平衡,达到以生态为主体的目标。中后期可以实现果、木综合效益,适宜于太谷县东南部石质山区。   3.2 经济林树种   东北部山区属于低山丘陵地区,由于该区地貌、土壤、气候、水利等自然条件不利于农耕,作物产量不高。壶瓶枣作为太谷县特色经济树种,在海拔较低、坡度平缓、土壤深厚、交通管理方便的地区,可以营造经济林,初植密度为825株/hm2,加强投入和管理,既能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又能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4 培育壮苗   4.1 苗木培育和生产   要根据地理环境对树种的要求,选择当地最具有优势的乡土树种的优良母树林,建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