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疯病研究进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枣疯病研究进展.doc

枣疯病研究进展   摘要 主要从枣疯病症状、检测方法、致病机理、对枣树生理代谢的影响、传播途径和方式、防治技术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枣疯病;病原;致病机理;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6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133-03   Research Advance on Jujube Witches′ Broom Disease   YOU Shu-zhen LI Deng-tao Fan Chun-qiu ZHANG Li SUN Xue-han   (Bureau of Forestry of Linqing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Linqing Shandong 252600)   Abstract Research progress was summariz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symptoms of jujube witches′ broom,the detection methods,the pathogenic mechanism,the effects of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in jujube,the routes and ways of spreading and various control technologies 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 words jujube witches′ broom disease;pathogen;pathogenic mechanism;preventive measures;research advance   枣树(Zizyphus jujube)原产于我国,是我国重要的干果和特色经济树种之一。枣疯病是枣树生产上的一种具有毁灭性的植原体(phytoplasmas)病害,一般发病后小树1~2年,大树3~6年逐渐枯死。此种病害在国内外枣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枣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该产业的发展[1]。   1 枣疯病症状和病情分级   1.1 症状   枣疯病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花变叶和芽的不正常萌发。病枝节间变短、纤细,小叶黄化或叶片凹凸不平,呈不规则的块状,黄绿不均,叶色较淡。花器官表现为花柄、花萼、花瓣、雄蕊伸长为小枝,顶端长1~3片小叶。病株上一般很少结果,即使结果,果实一般着色浅,组织松散、糖分低,果实品质差。病株根部症状表现为根瘤,根上的不定芽可大量萌发长出一丛丛短疯枝,出土后枝叶细小、黄绿,日晒后全部焦枯呈“刷状”。后期病根皮层变褐腐烂,最后整株枯死[2-3]。   1.2 病情分级   刘孟军等[4]将枣疯病分为5级:0级为健康状态;Ⅰ级有1~2个小病枝,其他枝条外观正常;Ⅱ级病枝占总枝量的1/4以下,其他枝条外观正常;Ⅲ级病枝占总枝量的1/4~1/2,其他枝条外观正常;Ⅳ级病枝占总枝量的1/2~3/4,但尚有枝条外观正常;Ⅴ级为病枝占总枝量的3/4以上,病枝遍布全树,基本无正常枝条。   2 枣疯病病原及致病机理   2.1 枣疯病病原及类型   枣疯病病原旧称类菌原体(Mycoplasma like organism,MLO)是在桑树萎缩病病株的筛管中发现的。它的形态结构类似动物菌原体,但不能用菌原体培养基人工培养,并且它不能感染动物,因此将其称为类菌原体[5]。1994年在法国波尔多召开的第十届国际菌原体组织大会上把类菌原体改为植原体(Phytoplasma)。枣疯病植原体的大小因存在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在感染枣疯病的新梢韧皮薄壁细胞的超薄切片中MLO的直径一般为150~620 nm,厚度约为10 nm,界膜清楚[6],而在病叶叶脉筛管中直径在80~970 nm[7-8]。   我国不同地区的枣疯病样品的植原体,皆属于榆树黄化16SrV-B亚组。它与我国重阳木丛枝和樱桃致死黄化遗传关系更近,而与国外的其他植原体亲缘关系较远[9-10]。而日本不同地方的枣疯病植原体属于榆黄花16SrV-Ⅲ亚组[11]。   2.2 病原检测   20世纪70年代人们利用电子显微镜首次在感病植物组织中观察到植原体的存在,将电镜技术应用于枣疯病病原的鉴定[12]。试验表明,3种荧光素染料DAPI(4,6-二脒基-2-苯基吲哚)、苯胺蓝(aniline blue)和喹吖因(quinqerine)可用于枣疯病植原体的快速检测,DAPI染色法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较好[13]。此外,科研人员通过间接ELISA法筛选出了对枣疯病病原具有特异反应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它可以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