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之地质及洋流篇汇编.doc

专题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之地质及洋流篇汇编.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之地质及洋流篇汇编

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之地质及洋流篇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地表形态的变化 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水循环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洋流 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 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本专题在历年水平测试中所占分值在5分左右。一般只出现在选择题中,出个三五题,判断题偶尔会出一题,以及可能会在综合题中出一题。本专题挺难,需要理解。要掌握的内容也不多,分为四个方面。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的变化。 水循环。4、洋流。 考点梳理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岩浆岩:是由软流层的岩浆在地表或地壳中冷凝而成的。 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一般成层分布且有化石存在,如石灰岩等。 变质岩:是有变质作用形成的,如石灰岩经高温后会编织成大理岩。 二、地表形态的变化 1、引起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的力量包括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和来自太阳的外力,我们统称为地质作用。内力和外力是一对矛盾,内力形成高生低谷,而外力削低高山填平低谷,二者总是同时作用。 褶皱:形成的地貌是高山、谷地,绝大部分山脉是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 地堑:地貌常呈狭长的凹陷地带 如: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 地垒:地貌形成块状山地 如:华山、庐山、泰山 2、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戈壁、裸岩荒漠 风力沉积: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 流水侵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科斯特地貌 流水沉积: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3、总结 三、水循环 1、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2、示意图: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联系各圈层,进行水分的联系,同时进行物质迁徙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过程延续,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水循环还能塑造地表形态 四、洋流 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 (07)6.图3所示河谷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7.图4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 A.向斜 B.背斜 c.断层 D.陡崖 11.读图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洋流为寒流 B.b洋流为暖流 c.c处不可能有大渔场 D.d洋流为西风漂流 --4题。 3.图示a、b、c、d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A.a B.b C.c D.d 4.甲处地址构造属于 A.山岭 B.褶皱 C.断层 D.隆起 读图3,完成5—6题 5.图3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形成图②所示千沟万壑地貌景观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力堆积 D.流水堆积 15.下列对图7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a-b环节联系了地球的各个圈层 ②b环节直接为陆地降水输送大量水汽 ③c环节对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游重要意义 ④d环节水量受地表植被条件影响不大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09)图6为“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9-11题。 9.中低纬海区的洋流 A.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大洋西岸有暖流分布学科 C.寒流自北向南流   D.暖流自南向北流 10.由寒暖流交汇形成的著名渔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1.日本暖流对我国台湾东部沿海的影响是 A.减缓北上海轮航速  B.缩小海水污染范围 C.降低气温      D.增加降水量 (10)图1为四幅景观图。读图完成第1题。 ? 1.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景观是B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图6为“水循环联系四大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圈层依次是 A A.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B.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13.水循环D A.使全球水资源空间分布趋于平衡 B.使淡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使地球表面总体趋于起伏不平 D.促进全球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图7为“某海域大洋环流模式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西风带的盛行风向。读图完成14~15题。 14.该海域可能是 A.北半球中高纬海域 B.南半球中高纬海域 C.北半球中低纬海域

文档评论(0)

22666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