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人的社会地位沿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新闻人的社会地位沿革

论新闻人的社会地位沿革 ■袁英珍 一、“情报贩子”:谋利   从唐朝的“进奏院”状到宋朝的邸报直到清朝的报房京报,三者一脉相承。尽管京报已是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但是京报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并无记者编辑,难逃官方文书的窠臼。   然而,古代报刊中,盛行于南宋的非法出版物——“小报”,却隐约可见记者的影子,“南宋的小报‘记者’,实际上是‘情报贩子’,他们都有公职,一般是中央各官署的下级官员、大吏的差官和新贵的下人,也有进奏官的官吏……他们为小报提供情报,完全是为了谋利”①。尽管他们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记者,有点类似今天的新闻线人,但已经有了新闻记者的某些特质。   二、落寞文人:营生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发端是因西方殖民主义强行入侵而起。由于它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体现了民主主义的观念,记者和编辑可以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同时,西方的办报经验也为中国报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捷径,外报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闻工作者。1863年《近事编录》创刊,著名政论家王韬任主编,从此开了文人论政的先河,王又被誉为中国“新闻记者之父”。王韬出身塾师家庭,18岁中秀才,旋因应举子屡试不中,愤而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进入报业。②   旧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申报》,也雇佣了蒋芷湘、钱昕伯等中国文人,这是第一家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外报。除蒋芷湘于1884年考中进士离开报馆外,《申报》的后任几位主笔都是功名未就的秀才。   受《申报》影响,上海同时期亦颇有影响的另外两家商业性报纸《字林沪报》、《新闻报》分别长期聘请著名报人蔡尔康任主笔和首任撰述。蔡尔康,秀才出身,尽管已经是一个“职业报人”,但对科举功名还是相当看重。   当时社会精英分子大都醉心科举,而报人也仅以此为一种营生而已。戈公振曾谈到当时的情形:“往者社会之视报馆,盖卖朝报之流亚,服务其间者,文人之末路也。”当时报馆访员多是由社会上的“探子”、“抄案”转化而来,社会地位更为低下。   早期报人社会地位的低下也是与当时报纸的影响力很小相关联的。早期的中文报纸,内容简单,新闻匮乏。但渐渐地,报纸开始对各类新闻事件,特别是公众关心的重大事件进行及时的报道。1884年爆发的中法战争是一个转折点,各报刊对战争进展进行了大量报道和评论。这是中国报刊对重大事件进行及时报道的一次集中“表现”。自此,报刊的功能由最初的“资为谈助、藉遣睡魔”,到通报信息、报道时事,评论的分量也加大,日益发挥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对民情风俗的教化,以及对政事得失的指陈等作用。这对维新时期新报刊的大量涌现,起到了开拓作用。   三、政论家:变法维新   1895年起,康有为、梁启超为鼓吹变法,以有益于国家为宗旨,先后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等报刊,维新派以此为阵地,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文来宣传变法,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梁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中曾不无自豪地说:“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由于当时康、梁已经名满天下,他们亲自投身办报,改变了知识分子耻于从事新闻事业的局面。   梁启超不仅亲自办报,而且在《时务报》上撰写《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以外国报人为例证,呼吁重视报人的社会地位:“其益于国事如此,故怀才抱德之士,有昨为主笔,而今为执政者;亦有朝罢枢府,而夕进报馆者。”   维新派积极办报,向国人灌输新知,启迪民智。人们逐渐认识到报纸是汲取新知的重要途径,报刊这一新的大众传播形式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并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报纸影响力的扩大,以及报纸作为新的大众传播形式日益被人们认同,为报人社会地位的逐渐提高打下了基础。   到了20世纪初叶,报人社会地位不高的情况已经大有改观。曾经不齿于士林的“访事人”渐渐开始被人所尊重。报人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也开始引起满清官员的重视,张鸣岐接任两广总督后不久,即“大宴记者”,对这些原先被满清官僚视为“斯文败类”的记者极力笼络。③   尽管康、梁等维新人士参与办报,使国人第一次对报人刮目相看。然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与其说他们是报人,不如说他们是政论家,办报服务于其特定的政治目的。   四、新闻业者:本义回归   自康、梁之后,从事新闻事业不但不再被视作文人末路。许多文人开始弃绝科举功名,甚至中断仕途,投身报业。这其中,黄远生由前清进士成为名记者,就是很有典型意义的一个例证。   出生于1885年的黄远生,1903年即中秀才,同年秋中举,次年考中进士。原本是要当县太爷的,但他无意仕途,后赴日留学。1909年他学成回国,先后任职于邮传部、编译局,同时为报馆写新闻,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民国建立后,黄远生不当官,不作议员,担任《申报》、《时报》驻京记者。他为文“横肆锋利,辞兼庄谐,尤工通讯”,“远

文档评论(0)

kakax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