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岭解说词三-盛世佛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秦岭解说词三-盛世佛音

大秦岭解说词三—盛世佛音 在蓝田县秦岭深处,有一条静谧幽深的山谷,名叫辋川。远在14   00多年前的唐代,辋川就是水波含翠,山林相映的地方,盛唐大诗人   王维晚年也就是在这里忘情山水,吟诗作画的。在他那首流传了上千   年至今毫无褪色的《山居秋暝》中,王维是这样描述秦岭山水的:空   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   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母亲是一位对佛教有着虔诚态度的人。就是因为曾经梦见   了印度一位著名居士维摩诘,于是便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字号摩诘。   就在长大成人的王维官至尚书右丞,万人垂涎的仕途前景一片光   明之际,这位名震诗坛的大诗人却辞官远去,沉醉于秦岭的山光水色   之中,每日里悠闲自得的王维谈禅赋诗,礼佛作画,过起了超然尘世   的隐居生活。   王维一生曾四次出家隐居,其中就有三次选择了秦岭。做尚书右   丞的时候,他甚至还在家里供养着僧侣,为的就是与他们说佛谈禅,   探讨佛教真谛。有人记述王维当时生活时说,“平日茹素,不着彩衣,   居室当中,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此外一无所有,完全过着   禅僧一般的生活。”   这时的王维,以松林明月作伴,与湖光山色为友,终日里赋诗作   画。秦岭山中那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色,陶冶着他的性情,这一阶段,   王维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至高境界。   公元八世纪中后期的盛唐,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巨星荟萃并且交   相辉映的时期。就在王维沉迷于秦岭山水,将自己塑造成一位超然尘   世的诗佛形象的时候,潇洒飘逸的一代诗仙李白正在盛唐大地上四处   放歌游走;悲天悯人的诗圣杜甫也沿着秦岭山路踽踽西行,朝着他诗   歌创作的巅峰而去。大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画家吴道子、阎立本,   此时也在用他们千古不朽的笔墨,共同塑造着大唐盛世空前绝后的艺   术精神。   佛教是在大唐帝国立国五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来到中国的。   1600多年前就坐落在这里的寺院——草堂寺,寺院虽小,气度不   凡,因为这里安葬的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巨人: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生活在公元四世纪,原籍天竺,生于西域古龟兹国。鸠   摩罗什七岁出家,二十岁受戒,三十岁开始讲经,渊博的学识与声名   很快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原。   鸠摩罗什来到长安的那年51岁,这时的长安虽已成为后秦都城。   但后秦皇帝姚兴对鸠摩罗什的崇敬与前朝皇帝相比并没有丝毫改   变。姚兴专为鸠摩罗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立经书翻译场院,   并派僧侣三千,协助鸠摩罗什工作。   就这样,费尽心血与智慧的鸠摩罗什在秦岭四季弥漫的山岚雾霭   之中,十二年间由一盏青灯相伴,翻译佛经94部,共425卷,总计300   多万字。   可以说,是鸠摩罗什的贡献让晦涩深奥的佛教教义,以通俗易懂   的方式和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语言文字,走向了中国社会,接   近了普通民众。   就在鸠摩罗什圆寂200年后的公元618年,大唐帝国的建立使得经   历四百年分裂与战乱的中国,再一次迎来了和平统一的曙光。八年后,   一位旷世奇才,从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杖,登上了大唐皇帝   宝座。   这个人,就是唐代历史上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从此,一个纵横四海,令后人无限仰慕的大唐帝国,气宇轩昂地   登上了公元七世纪的世界舞台。   唐帝国的强盛崛起,自然震撼与吸引了各国统治者的目光。邻近   中国的日本、朝鲜等国,纷纷派遣留学生来到长安。据记载,当时仅   日本官方派出的遣唐使就多达数万人。在这些人当中,对唐朝政治、   法律以及经济感兴趣的不在少数,而原本来自西域居然又被高度融合   与发展的佛教文化,更是得到人们的推崇与赞服。   盛唐之时,中国和日本之间佛教文化的交流达到高峰,而走在这   条文明传播之路上的先驱当属和尚鉴真。   为了弘扬佛法,鉴真前后六次越海东渡,无情的海浪一次又一次   地使鉴真的雄心壮志遭受挫折,就在第五次东渡过程中,鉴真因染病   而导致双目失明,但留存在鉴真心中的弘法信念并没有因此泯灭,终   于,在公元753年,历尽艰辛,第六次东渡的鉴真第一次踏上了日本   国土,实现了多年的宏愿。这一年,他66岁。   鉴真和尚受到了世界的赞许,他的顽强东渡无疑是大唐第一人,   但是从大唐佛教源头的角度来说,鉴真的前面还有先行者,就在他踏   上日本国土126年之前,一位唐代僧人已经走上了西行取经的漫漫长   路。   长安城内,始建于公元652年的佛塔名叫大雁塔。与其他佛塔不   同,唐高宗李治建造大雁塔的目的,除了供奉玄奘从印度带回的佛像、   舍利和佛教经典之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以大雁塔庞大而华丽的身   躯向前来长安朝拜、进贡的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