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核事故“溃疡”的阴影下.doc
核事故“溃疡”的阴影下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不是历史事件,是活生生的现实――彻底消除弥漫在那里及其周围的放射性物质不知还要持续多少载
4月26日,很多人参加了在乌克兰斯拉夫蒂奇的守夜活动――那里是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重大事故后,用来安置本来住在核电站附近的工人而建起的城镇。
30年前的那天,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辐射物质流向俄罗斯、白俄罗斯及北欧,事故定级为7级,这是国际核事件分级表中的最高级。
关于多少人因此丧生、多少人因此患上重症(尤其是癌症)的争论一直在持续。2005年,由联合国支持的切尔诺贝利论坛总结称,近50人直接因暴露于核辐射而丧生,大多是事故发生后赶赴现场的工人。论坛还估计,最终会有9千人因核辐射导致的各种疾病而死,非政府组织绿色和平则称,这个数字会高达9.3万。
30年后的今天,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造成的后果仍需大量资源和社会支持来应对。“我们尊敬那些牺牲了自己健康的人,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的特别关注,”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在纪念活动中说。
对于搬离家园、与家人分开的人,悼念死去亲属的人,约180位还生活在核电站30公里内“禁区”的人,每天进出这里建造大型保护盾以控制辐射的工人来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不是历史事件,是活生生的现实――彻底消除弥漫在那里及其周围的放射性物质不知还要持续多少载。
持续2万年的危险
普里皮亚季的圣伊利亚教堂仍向信徒敞开着大门,尽管乌克兰政府至今认为由铁丝网隔离开来的“禁区”是受污染的,不适宜人类居住,仍有人出入教堂。
在2011年被指定为旅游区后,游客出示证件即可短暂访问“禁区”的某些地方。想要深入到“禁区”的游客数量支撑着几个旅游公司在这里的业务。
接受了安全检查及有导游带领下,乘坐旅游巴士来到“禁区”后,游客需签署一份免责声明:警告他们不要触碰任何物品或蔬菜,甚至不能坐在地上。离开禁区也严格受到管理:要接受身体扫描仪测试辐射程度,如果扫描仪警报响起,就说明身上的辐射超标,要先解决这一个问题才能离开。
来到“禁区”,人们可以感觉到时间似乎被冻结了:河里飘着生锈的船、学校里还有学生的书籍等等。
一个让摄影师青睐的拍摄对象是普里皮亚季游乐场,本来其正式开张日期定为1986年5月1日,如今,碰碰车、锈迹斑斑的摩天轮等几乎成了标志。
除了流浪汉之外,来到这里的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的动物科学家玛丽娜惊奇地发现,这里有很多物种:驼鹿、海狸、猫头鹰、狼等。报告显示,在无人狩猎、栖息地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动物的数量在增多――即使辐射依旧严重。目前,科学家们对这里的动物受辐射影响情况仍有分歧。
乌克兰官方曾称,再过2万年,“禁区”内也不会完全安全。不过,除了那些动物,与辐射做伴的还有回到这里的居民。62岁的瓦伦蒂娜在被疏散后很快回到了原来的家,和她一样回来住的人有一百多人。
双城记
走在切尔诺比利核事故中死去的消防员、工人的纪念碑前,扎比钦科摸着一块块冷冰冰的花岗岩念叨着:“这是瓦列里,这是弗拉迪米尔、亚历山大、阿纳托利……我认识他们,我曾与他们共事,他们是同事和朋友。”
核事故发生30年之际,扎比钦科是回到切尔诺贝利的诸多前工人之一。因在事故中第一时间的抢险表现,他获得了“苏联英雄”的称号,而他挥挥手说:“这里的每个人都是英雄。”
曾经的工人、消防员及罹难者家属们不仅怀念着死者,他们还怀念留在普里皮亚季的一切――如今的“鬼城”曾是他们的家园――普里皮亚季距离切尔诺贝利事故现场不到3公里,是苏联模式的城市,曾有约5万居民,核事故后被抛弃。
30年前事发当天,孔德拉季耶夫与妻子娜塔莎、女儿们走上为核电站冷却水池提供水的河流上的一座桥,他们想看看发生了何事情。
“我可以看到反应堆的废墟,完全被毁了,还有一股烟从中冒出。没有人给我们通知,不过我们知道事情很严重。”孔德拉季耶夫说道。
当时在普里皮亚季过30岁生日的肖明为了拍照将其“苏联英雄”奖章别在衣服上。他曾是切尔诺贝利的修理工。他说那是个很热的晚上,“我们把所有窗子都打开,随后看到空中升起烟雾”。第二天,肖明给核电站打电话询问,“我打通了,但对方告诉我他们没有权力透露什么,就挂了电话。”
事故发生36小时后,苏联官方命令居住在普里皮亚季的民众撤离,接下来4个小时里,包括孔德拉季耶夫家人在内的近5万人撤离家园。起初,他们被告知会暂时离开家两三天,官方建议他们只携带必要的证明、文件、食品和衣服。然而,他们再也回不来了。
肖明、孔德拉季耶夫等人被指定为“重要工人”,被告知留下执行清理任务,他们被称为“清理工”。
“每年4月26日,我们都与普里皮亚季的邻居朋友相聚纪念,但我们回不去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