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瘀热以行——黄疸病机的关键 是指脾胃之湿热必陷于血分,经脾之转输,而行于 病位 发病 周身所致黄疸的病机。 概 述 痰饮 病名 ,张仲景首 创,有广义、狭义之分 1.命名: 汉晋唐时期 ,“ 痰 ”字与“淡”、“澹”相通。指水液动荡之貌。 宋·杨仁斋《直指方》以 3.四饮分类的依据 有 二: (1)饮邪停聚人体的部位(即饮停部位); (2)临床表现的主要症状(即临床主症)。 意 义 : 确立了病名诊断在杂病中的纲领地位; 有 利于掌握 痰 饮 病的辨证施治规律。 夫饮有四:言明广义痰饮病分有四饮 饮停部位 临床主症 3.溢 饮:四肢肌表 当汗出而不汗出—提示当用汗法 身体疼重 疼痛—营卫不通 重滞—水饮渗溢 4.支 饮: 胸膈 胸肺 咳逆 倚 息 — 饮邪阻碍 短气不得卧 — 肺气宣降 其形如肿 —肺合皮毛,水饮犯肺 四 饮 证 治 (一)痰饮 治本 治标 冒眩证 巅眩证 饮呕证 眩悸者 苓桂术甘汤(16、17) 肾气丸(17) 甘遂半夏汤(18) 己椒苈黄丸(29) 泽泻汤 (25) 五苓散 (31) 小半夏汤 (28) 小半夏加茯苓汤(30、41) 三、证治 (一)虚劳失精 桂枝加龙牡汤 调和阴阳,潜镇固涩 (8) 天雄散 温阳摄精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 胸痹: 2. 心痛: 病 因 病 机 《金匮要略》第六篇 〖病因〗 〖病机〗 但以脉自 微——阳微——气血不足 涩——血滞——血行不畅 在寸口、关上小紧——风寒之邪轻浅——血痹轻证 〖治法〗宜针引阳气——针刺法,以引动阳气, 即气行则血行。 令脉和紧去则愈——脉和不紧,邪去病愈 〖医理〗 因微风诱发血行不畅者,不独祛邪气,应以流通气血为主,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 内因:营卫气血不足 外因:感受风邪 《金匮要略》第六篇 【原文】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2) 【解析】 血痹——辨病 阴阳俱微 指脉:俱微 指病机:素体营卫气血俱不足 指病证:较上证为重,内虚为甚 寸口关上微——阳气不足较重,血行不利 尺中小紧——感受外邪较深——血痹重证 外证身体不仁——肢体局部肌肤麻木不仁 如风痹状——兼有轻微疼痛,如游走样 《金匮要略》第六篇 〖治法〗依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阴阳形气俱 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温、补、通、调并用 黄芪——甘温益气 桂枝——辛温通阳 生姜——辛温,助桂枝走表散邪 调和营卫 大枣——甘温,助黄芪鼓舞卫气以助血行 气血 芍药——和营理血,通血痹 防桂姜辛温动血 引诸药入血分 〖功效〗益气通阳,和营行痹 《金匮要略》 外湿、中风、历节、血痹四病比较鉴别表 外湿 中风 历节 血痹 概念 (略) 病位 肌肉、关节 脏腑、经络 关节、筋脉 肢体局部肌肤 病因 先有内湿, 招致外湿, 兼夹风或寒邪 正虚邪中, 络脉空虚, 贼邪不泻。 肝肾先虚, 气血不足, 风寒湿邪侵袭 营卫气血不足,外感风邪 病机 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湿伤于下,湿流关节 经脉痹阻,脏腑失调。 外邪浸渍关节筋脉,痹阻不通 血行不畅或凝滞,痹于肢体局部肌肤 主症 发热身重, 骨节疼烦。 当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或不识人,口吐涎 诸肢节疼痛, 身体魁羸, 不可屈伸。 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治法 微汗法 辨证论治 新邪宜速散,宿邪宜缓攻,虚人久痹养肝肾气血 轻证针引阳气;较重证益气通阳,和营行痹 主方 麻黄加术汤 麻杏苡甘汤 ? 桂枝芍药知母汤 乌头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虚 劳 病 《金匮要略》第六篇 1.命名:因虚致损,积损成劳,劳伤更虚。非一般意义上的虚证,而是久虚不复的慢性虚损性疾病。 2.概念:泛指一切因劳伤所致的慢性衰弱性(虚损性)疾病的总称。 《金匮要略》虚劳病 概 述 一、脉象总纲 【原文】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3) 【解析】 夫男子——虚劳病并非男子为病。其寓意 虚劳病因 平人——即《难经》所云:“脉病而形不病”者。 脉大为劳——浮大而无力:肾精虚损 极虚亦为劳——轻按则软、重按无力:精气内衰 【按语】 1.虚劳久病多见脉大与极虚: 大——浮大、芤;极虚——沉迟无力、虚弱脉 2.外形无病而脉大或极虚,“此皆欲作虚劳之候,故有如是之诊也。” 《金鉴》 《金匮要略》第六篇 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失养 房劳伤肾 劳倦伤脾 《金匮要略》第六篇 二、辨证 (一)精血亏虚 4 二类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