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相遇战火纷飞时.doc
相遇战火纷飞时
梁思成,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毕身投入中国古代建筑学研究。其第一任妻子林徽因,为中国近代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亦为文学家。这一对伉俪,于战火纷飞时,偶遇中国年轻的“飞鹰”――中央航空学校的学生。一次相逢,为他们一生印下了难以抹灭的回忆:几番再见,氲开的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大师与“中国空军”的情谊。
梁家于南迁之路邂逅中国空军的小伙子们,正是知识分子南迁路途的代表故事。他们的相逢,本身是中国全民抗战的一种间接写照;而梁家与那十数位年轻的空中勇士从相识到相熟的过程,正是中国对日空战的最艰难过程――其结局自然是悲怆的。“吊英魂,歌楚些,不胜悲怆”,时隔八十多年,今人依旧能感受到当年那群年轻的中国飞鹰,一腔热血为国的激昂与年少身死的无奈。
南渡记
战起1937。当国共双方成功化解“西安危机”之后,中国似乎进入了一个战前全面建设的黄金时段,表面风生水起的生产建设与背地里加速启动的国防建设,使得日本人如坐针毡,终于按捺不住侵略的野心,将铁蹄踏上了中国的故都:北平。
中国古代的汉家王朝,在北方遭遇夷族入侵之时,常会累室累家地向南方迁徙。这一次中日战事爆发,北平的爱国人士,特别是大批的学者,不甘心做亡国奴――不论是在名望上的威胁,日本人早就想征集这些文化名人为他们的文化侵略做“贡献”:还是几年前东北沦陷之后,东北学生声传的“育奴教育”,都让“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家们不能忍受,南迁之路自日本战起北平,祸乱华北之时,便悄然上演。
“1937年7月底,为了不愿见到日本侵略军的旗子插上北平城,他们领着外婆,姐姐和我,匆匆离开了这座古城,往西南大后方撤退。”(注)
现在,高铁与飞机的速度不计,普通列车到长沙也只需要20小时左右。然而当年梁思成一家的迁徙,却整整走了将近三个月时间。在长沙,他们遭遇了日本对长沙的第一次空袭:
“炸弹落到离我们的临时住房只有十几米的地方,全家人死里逃生,行李却埋到了瓦砾堆下。”
至十二月,梁思成一家又离开长沙,辗转欲前往昆明。即便在交通便利的今天,长途奔波都多少令人感到力不从心,更何况当年无序的自主撤退: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几座“都市”,休息时有个地方打地铺已经万幸;交通工具更是如同参战的中国空军所拥有的各式武器一般,从原始畜力车到现代的汽车都派上了用场。几经颠簸,林徽因还是不幸患病:
“妈妈不停地咳嗽,走不了几步,就把我放在地上喘息……妈妈打起了寒战,再也走不动了,她两颊绯红,额头烧得烫人。”
在这“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焦急的梁思成突然听到一阵幽幽的提琴声。直觉告诉他,会演奏小提琴的人,应该可以“助他们一家一臂之力”。他决定一试。寻着声音找过去,双方一照面,梁思成惊讶地发现:
“自己面对的,竟是一群身着空军学员制服的年轻人。”
古语云: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话多少带点戏谑与无奈,但此刻的梁思成却镇定下来简单地说了自己的情况。果然,这群热情的小伙子们马上空出一个房间,让给了疲劳的梁家人。
梁家与飞行员的友谊,在此拉开大幕。
年轻人
“原来,他们二十来人,是中国空军杭州笕桥航校第七期的学员,也正在往昆明撤退。”
凭借梁从诫先生惊人的记忆力,我们轻松地得知这些年轻人是还在航校受训的空军学员。梁从诫先生提到的“杭州笕桥航校”,正是中央航空学校。这个航空学校的前身,是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隶属于陆军军官学校的航空队。1931年7月改组为军政部航空学校。因其长年于杭州笕桥,故外人常称此学校为杭州笕桥航校。而据姜长英先生的记述,位于杭州的航校最为“高级”,一为其“嫡系”之因,一为其教导的多为中级与高级飞行员。
战前,国民政府出于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航空救国”运动,并在日本侵华的阴影中取得了其他救亡运动所没有的辉煌成绩:捐机献机上百架,募集捐款无数。这样一来,本来与普通民众十分陌生的航空知识,也因为“航空救国”运动宣传的需要,开始传播于中国民间。
这样,在笕桥航空的年轻的中国空军,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对象。的确,如同一位美国人士的“观察”:按(中国)传统,从军被人轻视,然则航空不同,它是西方的,是技术工作,是被人羡慕的。航空学校的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个班有四分之一的人懂英语,他们几乎都有一本查尔斯?林白的自传《我们》。
抗战爆发,在训的正是第七期与第八期学生。战场形势变化,航空学校与在南京及其附近的一切中央机关、学校一般,开始撤退,先是柳州,再至昆明。1938年,中央航空学校改为空军军官学校。
梁从诫先生回忆
“一九三从年初,我们终于到达昆明。很快,我们就同晃县相遇的飞行员们又见了面。他们全都来自江浙闽粤沿海省市,家乡有的已经沦陷,二十岁左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