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惹祸的两起事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硝酸惹祸的两起事故

第八类 腐蚀品 1、硝酸惹祸的两起事故 [案情介绍] 案例一 1973年11月3日,欧罗巴帕美国航空公司的一架喷气式货运飞机自纽约机场起飞。数分钟后,机场的地面指挥系统就接到飞机机长的报告:机上发生异常状况,机舱内着火。尽管采取了自救措施仍未见效果。35分钟后,飞机坠毁于波士顿机场,三名机组人员全部死亡。经有关部门对事故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在所装的货物中有一批硝酸。其包装不符合运输要求,是桶装容器外套木板箱,中间用木屑作衬垫。货物在装上飞机时,作业人员没有注意箱顶上“该面朝上”的指示标志,而是随意堆放。由于箱内货物倒置,硝酸自桶中渗漏出来,与木屑相混,自燃而引起火灾。 案例二 1989年2月6日下午4时20分,从西安开往济南的207次列车行至三门峡铁门路段时,8号车厢尽头的行李架上突然冒出一股呛人的烟雾,旅客纷纷夺路而逃。车上秩序顿时大乱。这时列车员与乘警不顾个人安危,冲上去抓起那只冒烟的手提包,打开车窗扔到窗外,接着又拉下紧急刹车的制动阀。经现场展开的调查,查实了手提包的主人是河南省灵宝县程村乡的一个叫朱红军的农民。他携带了一瓶硝酸,逃过车站的检查后自以为没事了,没想到手提包在行李架上倾倒,硝酸自瓶口渗出,险些酿成大祸。就是这样,奋不顾身扔包的女列车员的手背已被多次灼伤,身上的衣服也被腐蚀后发脆、变色。这个肇事者当即受到治安拘留的处理。 [事故原因分析] 硝酸,联合国编号为2031,属第八类·腐蚀品,是具有严重危险性的物品。硝酸透明、无色,通常因溶有二氧化氮而呈红棕色。有独特的窒息性气体。硝酸的化学性能相当活泼,具有极强氧化性,几乎可以与一切金属、非金属起反应。硝酸中溶有的二氧化氮越多,其氧化能力越强,腐蚀性就越大。硝酸在发生腐蚀反应时一般总会生成有毒气体一氧化氮或二氧化 氮,从而对人体生成危害。 硝酸的氧化能力能引起木材和其他纤维素物品燃烧。一般常见的有机物如松节油、醋酸、丙酮、乙醇等与浓硝酸相混即发生爆炸。在案例一中,航空运输的硝酸在渗出后遇木屑而发生自燃。案例二中,硝酸渗出后出现浓烟,若遇布质或皮革之类的物品,也可能燃烧。幸亏列车员处理果断,没有酿成大祸。 由于硝酸在工业中用途相当广泛,化肥、冶金、化工、化纤、染料、制药等产品均需硝酸作原料。因此投入运输的量也相当大。因硝酸的腐蚀性强,所以在包装材料的选用上难度就很大,通常用玻璃瓶、陶制的耐酸坛、铝桶或不锈钢桶包装,外用木箱、内隔衬垫。这些包装,或者有易碎特性,或者仅仅是耐腐蚀性较其他材料略强,所以运输中存在的隐患较大,稍有不慎,容易造成容器内的硝酸泄漏,甚至大量外流,对人体、周围的环境和其他设备等造成危害。 [案例评议] 在工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需求量最大的产品是:硫酸、硝酸、盐酸和烧碱 氢氧化钠 、纯碱,俗称“三酸二碱”。此中前四类为腐蚀性危险物品。腐蚀性危险品是九大类危险货物中最为混杂的一类。腐蚀品往往还兼有易燃性、氧化性、毒害性等副危险性质。当我们着重注意腐蚀品对人体的伤害性时,也不能忽视其其他危险性质的危害性。 在腐蚀品中,有酸性腐蚀与碱性腐蚀之分,又有无机腐蚀品和有机腐蚀品之区别,它们对于作业要求、个人防护、应急救援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区别也很大。一旦搞错,有可能防护反而加重了危害,救援反而制造出险情,这是需要认真对待、严加防范的事。 2、盐酸导致钢瓶穿孔 [案情介绍] 1990年12月9日,上海自来水公司某水厂,一只1000公斤的液氯瓶在近瓶体中部处突然穿了一个6—8毫米的小孔,从瓶内喷出大量酱油状液体和氯气。幸亏及时发现,消防队和有关工厂的专门技术人员赶到现场采取了有效的封堵和消毒措施,受损的液氯瓶立即送某化工厂。在处理池内加入10吨烧碱吸收氯气。从而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 一只完全符合包装容器制作标准的液氯瓶,是怎么会穿出一个小孔的?酱油状的液体是什么东西?又是怎么生成的? [事故原因分析] 自来水公司为净化水质,杀灭有害细菌和微生物,需用氯气作消毒剂。该水厂定点由某化工厂供应液氯瓶。每次空瓶返回后,该化工厂在灌装液氯之前要先将空瓶过磅,灌装后再过磅,这样可以掌握供应液氯的数量,以便结算费用。这只穿孔的空瓶是11月28日从另外一家用户单位返回的。11月30日,该化工厂充装氯气之前将空瓶过磅为594公斤。充装液氯后送水厂。水厂在12月2日将该瓶接上加氯机试运行七分钟,未发现异常状况,随即关闭瓶阀待用。12月9日事故发生。 这只肇事的液氯瓶经过处理后,事故调查组人员将空瓶过磅为533公斤,空瓶的重量较灌装液氯前的重量少了61公斤!从11月30日到12月9日,短短十天.钢瓶减轻了这么多,直接导致钢瓶重量锐减的原因是什么?这起事故是怎么发生的呢! 原来,该钢瓶在11月28日以前充氯后,是发运给另外一家自来水厂使用的,这家水厂的加氯机上没有安装防止水倒灌的

文档评论(0)

wuyue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