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传统家支道德的现实突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凉山彝族传统家支道德的现实突围

凉山彝族传统家支道德的现实突围 摘要:家支制度是彝族最重要的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度,对家族成员的道德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家支道德给予了凉山彝族最丰富的精神营养,拥有许多优秀的道德规范。然而,在现代社会转型期,一些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出现弱化、滑坡等现象,并滋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直接影响了凉山地区和谐社会的建构。对此,彝族家支开始尝试运用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来解决当代彝乡令人困扰的社会问题,以使家支道德在凉山彝乡面对重大困境之际发挥最大功效,传统家支道德吹响了现实突围的号角。 关键词:凉山彝族;家支;道德;突围 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又是通过信念、传统、习惯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从古至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标准。居住在我国大小凉山一带的彝族则以血缘亲族关系为基础的家支制度为社会的重要支柱。彝谚云:“蛤蟆生存靠水塘,猴子生存靠树林,人类生存靠亲友,彝族生存靠家支。”因此,彝族伦理道德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家支为单位和由家支文化衍射出的相应的道德价值观。 一、家支制度与彝族传统道德教育 家支,彝语称为“措西”或“措加”,意为“同祖先的兄弟”,是凉山彝族“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族联合体”。“家”相当于汉族的姓氏,“支”则是同一姓氏内部按血缘亲疏划分的若干支派。家支是凉山彝族社会中最复杂、最特别、最重要的社会群体组织。[1]建国前,在奴隶制度下,家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政权的作用, 家支文化中的道德教化作用甚至充当了法律的角色,以此来维护彝族社会秩序的发展。建国后直至今日,家支文化由于其存在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彝族文化中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家庭教育中对家族成员的道德培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彝族传统家支道德给予了凉山彝族以最丰富的精神营养,彝族传统的礼仪社会结构,拥有许多优秀的道德规范。他们把吃苦耐劳、勤奋劳动看作是崇高的道德传统,把维系家族血缘和群体感情的孝、慈观念确定为最具普遍性的伦理模式。[2] 作为一个以父亲血缘为纽带,并以一定地缘关系为连结的共同体,互济互助的道德观念也深深地根植于凉山彝族每一个成员的意识中。 二、现代社会转型期彝族家支 道德的弱化与挑战新中国成立后,彝族社会在各方面都有跨越式发展,但在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和挑战。面对外来经济文化的冲击,面对快速发展的物质生活,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生存生活环境,一些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开始出现弱化、滑坡等现象,并滋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彝族自治州相当一部分地区地处高寒山区,气候恶劣,经济贫困。农村彝族人口为了摆脱贫困,在青年人之间开始流行起一股打工热。彝族青年抛下子女和老人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由于家里缺乏青壮年劳动力,耕种了千百年的彝乡农田荒废,灶不生烟。 由于彝乡经济落后,许多村民家里尚未通电,更没有电话,导致彝族青年出门打工便与父母子女失去联系。没有专业技术,不少彝族青年外在打工挣的钱只够维持自己的生活,而无法赡养父母,抚养子女。即使偶有节余想寄回故乡,却因父母又不会识字而无法签收。为此,不堪重负年迈体衰的老人往往带着孙辈勉强为生,更有甚者靠拣垃圾为生。刚开始拣垃圾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没有劳动力的老年人的无奈选择,而彝族青年发现这条比在田地耕作轻松且有利可图的求生之路后,便开始拖儿带女全家出发定居在城市各角落,白天黑夜的穿梭于人流中,奔忙于塑料瓶和废纸之间,许多人还以此为荣。[3]吃苦耐劳、勤劳致富的道德价值观念渐渐淡化。 而更为糟糕的是,流动到城市的彝族人口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障碍,缺乏就业机会,不能正当谋生,被卷入毒品贸易,并把毒品和艾滋病带回凉山,使这里逐渐成为中国毒品和艾滋病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染上毒瘾的彝族青年,基本就丧失了劳动能力,不但无法对父母尽赡养义务,还无节制的挥霍父母的财产,直至家底掏空依然压榨父母的血汗钱,像寄生虫般无法被舍弃,却又让父母无可奈何。更让老人伤心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大大有违家支文化的“孝”的道德观念。而对彝族孩子而言,父母染上毒瘾,则不再“慈”,毒瘾发作时,他们有人甚至声称用孩子换毒品也在所不惜。还有一些女毒贩竟然借怀孕或利用婴儿来做掩护以参与贩毒。更可悲的是不少染上毒品和艾滋病的年轻父母的离世,留下无助的彝乡孤儿。 在人数众多的贫苦彝族农人中,吸毒直接对家庭生计与个人前程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寻求毒资而引起的盗窃、勒索、抢劫、走私、卖淫等犯罪行为也直接破坏了传统彝族社会的安定。[4]九十年代初始,大小凉山周围的地区对所谓的彝族盲流颇感头痛。据统计,1991一1996年,成都市共受理凉山彝族盲流人员的犯罪案件6774件。并先后对盲流聚集地进行340次突击清查和整治,拘捕各类嫌疑人6000余名。遣返5050人。1996年以来,凉山州公安局共组织遣返“三无

文档评论(0)

wuyue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