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岗位培训课程辅导—— 《教师伦理学》 陈德峰 副教授 浙江省高师师资培训中心 2007 · 7 第一部分 教师道德意识(1-3章) 一、教师伦理学的基本概念 1、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 《诗经》: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做人、治国的根本原则。 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道乃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道:整个宇宙的本体,行为的最高原则。 “德”初见于《周书》——内心的情感或信念。 朱熹:“据于德”,“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 。道家:“德者,道之舍也”,“物得以生为之德”。张载:“循天下之理为道,得天下之理为德” 道德实质:是一种社会人生的协约,是一种导源于个体需要,又受制于社会客观因素,从而形成的自觉自愿的人生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P7 第一部分 教师道德意识(1-3章) 2、伦理与教师伦理学 “伦”就是“类”(东汉·郑玄),“理”就是调节人们相互之间关系的准则。 “伦”:辈份→关系 孟子的 “五伦说”:“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理”的本义为治玉,带有加工又显示其本身纹理的意思,加以引申,就有所谓区别条理和秩序的含义。 刘师培:“人伦既明,则每伦之中,咸有秩序,此即所谓伦理者也” 。 教师伦理学P8 第一部分 教师道德意识(1-3章) 二、现代科技发展对教师道德的影响(P41-42) 1、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克隆技术、器官移植、试管婴儿、先天性痴呆症、安乐死) 2、对科学技术本身的理解 3、对高校教师的特殊道德要求 道德认识问题是道德存在与否的关键(妇女缠足、守节案例说明 《女儿经》为其事,裹了足,不为好看如弓曲,恐他轻走出房门,千裹万缠来拘束) 对传统意义上君子人格构成分析:人格构造的三要素-意志、智慧、道德力量。 独立性 果断性——采取行为阶段(反传统与权威);坚持性 自制性——执行行为阶段(维护传统与权威) 终生学习理念的树立(缘由与对策) 第一部分 教师道德意识(1-3章) 三、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与师德观念的变化P43-45 市场经济的正面效益与负面效益分析——利益是关键点。马克思:“人们为之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利益有关” “先义后利”、“重义轻利”——传统的两个命题: 孔子:“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传统命题在当代社会的矛盾: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分裂,其结果:义利关系的统一。 高校教师应如何看待自己的物质利益? ㈠对物质利益与物质利益原则的科学把握 物质利益就是指一定阶级的人们对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占有。物质利益原则是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它是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争取日益全面地实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物质利益的行动规范。 ㈡正确认识和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必须的界限 要把物质利益与个人利益加以区分,划清个人物质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 要把物质利益与“向钱看”加以区分,划清坚持物质利益原则与“一切向钱看”的界限 第一部分 教师道德意识(1-3章) 四、高教劳动的特殊性、师德特点功能与学习教师伦理学的意义问题的提出: ⑴教师素质为什么在今天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知识价值的提升,教师素质的社会价值在提高。 ⑵关注的教师素质问题的焦点在哪里?——师德与人才的转换率。 ⑶教师素质究竟缺少了什么?——缺乏对21世纪人才期望强烈度的深切理解 ⑷教师素质支撑点是什么?——为国兴才、以才报国的政治热情。 ⑸为何教师形象已为教师自身所普遍关注?——优胜劣汰的危机感已成为严峻的现实。 ⑹教师素质建设指向应如何定位?——对知识社会未来走向的深切理解。 第一部分 教师道德意识(1-3章) 四、从高教劳动的特殊性、师德特点、功能与学习教师伦理学的意义 ⒈高教劳动的特殊性(P23-25 ) ⒉师德特点(P52-53 ) ⒊师德功能( P53-55 ) ⒋学习教师伦理学的意义( P11-13 ) ⑴提高师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