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道合一”得失之再认识.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科道合一”得失之再认识.doc

清代“科道合一”得失之再认识   摘要:清雍正年间的“科道合一”,是我国古代监察法制发展史上继“台谏合一”后的又一次重要变革。这一改制,使得六科给事中转隶都察院,并于客观事实上造成了我国古代监察法制中谏议制度的终结。通过对比“科道合一”前后六科给事中的权责变化,以历史辩证法为分析进路,认为“科道合一”在巩固皇权和稳定国家政权、实现监察机构和组织的规范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实效;然而,皇权专制下的“科道合一”更是加深了皇帝专权的力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清中后期的官场腐败。   关键词:“科道合一” 监察法制六科给事中都察院   中图分类号:DF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330(2015)05-0132-07   谏议的思想和史实,自古有之,①迨至秦帝国建立以后逐渐得以制度化,变为由传统职官体制内的专、兼职官员,通过各种形式②“匡正君主,谏诤得失”,以避免决策失误,并促使君主改正自身错误。给事中制度是我国古代言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肇始于秦,权兴于汉,以言谏封驳为主要职责。唐代为给事中制度的成熟期,其权力范围涵盖封驳、人事审查和部分司法等方面。③宋代给事中“掌规谏讽喻”,“分治六房”。④给事中分治六房,为明代六科给事中分科理事的制度本源。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裁谏官,“唯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及百官”。⑤此时,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⑥的法定权责及制度设置基本为后世清代所承袭。清雍正元年(1723年),皇帝将给事中归属于都察院,至此,“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形成,给事中的权属职掌、效能实现由牵制皇权退居到了监察百官。    谏议制度与御史制度共同组成了中国的传统监察法制体系。⑦“谏官司言,御史司察”,是二者基本分工的不同,但就服务皇权、保障传统帝制时期官僚制度正常运转、自身组织和职权规范化建设以及所起的效用等方面却是殊途同归的。近些年来,学者在对清代六科给事中制度与皇权建设关系方面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中央集权下言谏系统崩溃的消极意义,即其在制约皇权方面效能的丧失,而于传统法制视阈下权力变化的角度对“科道合一”的历史原因、历史价值分析不足或者着墨较少。⑧本文拟通过这一视角,从得失两个维度重点分析“科道合一”前后,六科给事中的权责在影响皇帝决策和监察百官方面的异同,评论该制度存在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复制与借鉴:“科道合一”前六科给事中的权责    入关之初,清代职官和法制建设的基本国策就是借鉴、效法朱明王朝。清前期的六部建设,⑨以及为了牵制六部、强化中央集权的六科给事中制度也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得以成型的。⑩然而,这一时期仿行明制建立起来的给事中制度,由于缺乏进一步的完善和相应的配套机制,无论是制度建设本身还是制度要达到的效用,都不及明代六科给事中的品相,而纯属为了形式上管理的方便。入关以后,在 “参汉酌金”思想的进一步推动下,清代六科给事中制度的设计也开始融入到了职官建置体系当中。“六科自为一署,给事中无员限,并置汉军副理事官。”此时,六科给事中虽为独立的监察机关,铸有印信,然而在人员编制方面并无明确的数额规定。迨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定每科满、汉给事中,左右给事中各一人,汉给事中二人。康熙三年(1664年),由于六科人员削减,各科仅留满、汉给事中各一人。雍正元年(1723年),皇帝以给事中“廷议纷嚣”“恣意自肆”为由,“诏以六科隶属都察院,听都御史台考核”。至此,“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形成,皇权集权达到鼎盛。    在主要权能方面,清代六科给事中完全复制了明代六科给事中的规定,以言谏和封驳权为主要内容;在权能行使方面,“凡制敕宣行,大事复奏,小事署而颁之。如有失,封还执奏。内外章疏,分类抄集,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焉”。此时六科给事中的权责,在承袭明代职掌的基础上,同都察院的职能有部分共通的地方,已不再是独立的专司言谏的监察机构。为了方便研究“科道合一”前后六科给事中权能的变化,此处略去其与都察院相重叠的领域,重点分析那些对皇权约束和监察网络建设有深刻影响的部分。    首先,在约束皇权方面。第一,论言谏议。科道官员,“所言公,则国家受其益;所言私,则国家受其害”。言谏职能,是给事中的本职,在其设置之初就肩负着“拾遗补缺”,匡正帝王不当言行的使命。清初,统治者对于言官的谏议较为重视。如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谕:“国家设立都御史、科道官,以建白为专责,所以达下情而去壅蔽,职位至重”。为了确保言谏官员能够恭秉圣意、正确履职,康熙帝又针对言谏职责的范围和贞洁操守,作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训谕。“国家设立言官,专司耳目,凡政治得失,民生利弊,必须详切条陈,直言无隐,斯为称职。若但敷衍虚文,浮冗剿袭,或以不急之务,草率塞责,非朕广开言路之意”。雍正元年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