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典型频段室传播特性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LTE典型频段室传播特性研究

LTE典型频段室外传播特性研究 2012-11-23 10:10 楚佩斯1,3,李小玉2,3,赵培3,吴兴耀3 1.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中国,611731 2.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中国,100087 3.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中国,100080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室外无线传播特点及常用模型,然后在LTE系统可能采用的700MHz、1.9GHz、2.6GHz三个频段上开展了连续波 Continuous Wave,CW 测试,并基于SPM模型和APOX软件进行了传播模型校正,最后参照国外研究结果对比分析了三个频段的室外传播特性,相关结论对部署在这些频段的LTE网络规划和优化具有参考价值。 1 引言 随着各大运营商开始部署LTE网络,LTE迎来了快速发展期。而各大运营商部署的LTE网络使用的频段不尽相同,如芬兰在欧洲率先于1800MHz频段部署LTE,美国最大移动运营商Verizon采用700MHz频段成功测试LTE网络,目前国内中国移动在建的TD-LTE网络在室外使用了2600MHz频段,在室内使用了2300MHz频段。由于不同频段上的电波的传播特性将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更小的传播损耗,将使得网络能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广泛的覆盖。文献[1]研究了780MHz下室外到室内的路径损耗,而关于700MHz频段的室外传播特性的文献较少。 本文对700MHz、1.9GHz、2.6GHz频段的无线传播特性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在密集城区对这三个频段在同等环境下分别进行测试,对得到的试验数据进行传播模型校正,给出了三个频段基于SPM模型的模型参数和关键结论,为部署在不同频段的LTE网络规划、网络优化工作提供参考。 资助信息:本文受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TD-LTE网络优化工具开发”(2010ZX03002-008)和LTE覆盖增强组网技术研究(2012ZX0座机电话号码)课题资助。 从图6中可以看出763MHz信号的路径损耗最小,而2600MHz信号的路径损耗最大,1891MHz信号比763MHz信号路径损耗大10dB左右,2600MHz信号比1891MHz信号路径损耗大10dB左右。这说明763MHz信号有更好的传播能力,在相同发射功率条件下,能比其他两个频段达到更好的室外覆盖效果。文献[1]中给出的780MHz信号从室外到室内的损耗明显增大,而这个特性将影响室外宏站的室内覆盖效果。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700MHz、1.9GHz和2.6GHz三个频段的传播特性进行研究和实测分析,给出了三个频段基于SPM模型的各参数值。校正后的结果对与文中所述场景相似的环境下的传播模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此外,通过实测定量的分析了三个不同频段在相同环境下差异的大小,700MHz频段的室外传播能力最好,1.9GHz频段次之,2.6GHz频段最差。与现有文献数据对比,发现700MHz频段信号的穿透能力较差。 References 参考文献 [1] Suikkanen, E.; Tolli, A.; Latva-aho, M.; , Characterization of propagation in an outdoor-to-indoor scenario at 780 MHz, 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PIMRC , 2010 IEEE 2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 vol., no., pp.70-74, 26-30 Sept. 2010 [2] Kitao K,lchitsubo S. Path loss prediction formula for microcell in 400MHz to8GHzband[J],Electronics Letters,2004,40 11 :685-687 [3] Li Yan,Zhang Lu,Xu Jiadong,Wireless fading channel model based on multiaerial system of mobile terminal[J].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 Science,2003,18 6 :712-716. 李焱,张璐,许家栋等.基于移动端多天线系统的无线衰落信道模型[J].电波科学学报,2003,18 6 :712-716. [4] Zhang Deliang,Research on wireless propagation model[J],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2011, 3 :18-19 张良德.无线传播模型研究[J].信息通信,2011, 3 :18

文档评论(0)

exianwh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