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叙剖析.pptVIP

  1.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病条辨》叙 医古文教研室 李计筹 汪廷珍(1757~1827) 字瑟庵,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清代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学风严谨、多闻博识,著有《实事求是诗文集》。 “叙”的意义同“序”,是在正式内容前所写的文章,但“叙”还有述说的含义。 温病:外感温热病邪而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汉以前,所有急性发热性疾病统归于“伤寒”范畴 ,“伤寒”是所有急性外感病的统称。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 南朝陈延之《小品方》率先提出“伤寒与天行温疫为异气”的看法,拉开中医外感病理论寒、温之争的序幕。 温病学的创建 ——临床的压力和推动 明末·萧京:于严冬看到的正伤寒“二十年来于千百人中仅见两人”,“故伤寒非大病,而温病方为大病也”。 明末·吴有性《温疫论·序》:“是以业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及其临证,悉见温疫,求其正伤寒,百无一二。” 吴瑭(1758~1836) 字鞠通,淮阴(今属江苏)人,历乾、嘉、道三朝,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吴瑭本习儒,专攻科举,父病,甚慨“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遂于十九岁时弃儒学医。越四载,犹子巧官病温,发黄而死。又越三载(1783年)得吴又可《温疫论》,潜心研读,遍考晋唐医书,“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历十年(1793),方有得。 《温病条辨》 将各种温病(包括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湿温、秋燥、温疟等)的辨证和治疗,以三焦学说为经,以卫气营血(叶天士)为纬,阐明温病自上而下、由浅入深的过程,提出了温病不同于伤寒,使温病理论更趋成熟。 前三卷分三焦,述病源、证治。卷四为“杂说”,讨论有关温病的问题,卷五“解产难”,卷六“解儿难”。 作、述: 1、创立与继承。“述”,顺着走,引伸为遵循、继承。 《礼记·中庸》;“父作之,子述之。” 2、引申指创作与传述。 《论语·述而》:“述而不作”。?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 西晋·王叔和辑录伤寒部分的条文整理成《伤寒论》传世。 《温病条辨·上焦篇》:“(对于温病)叔和不能别立治法,而叙于《伤寒例》中,实属蒙混,以《伤寒论》未治外感之妙法,遂将一切外感悉收入《伤寒例》中,而悉以治伤寒之法治之。后人亦不能打破此关,因仍苟简。千余年来,贻患无穷,皆叔和之作俑。” 《温病条辨·下焦篇·寒湿》 宋元以来,不明仲景伤寒一书专为伤寒而设,乃以《伤寒》一书,应四时无穷之变,殊不合拍。遂至人著一书,而悉以伤寒名书。陶氏则以一人而屡著伤寒书,且多立妄诞不经名色,使后世学者,如行昏雾之中,渺不自觉其身之坠于渊也。 吴又可 名有性,字又可。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经历1641年(崇祯)的多省瘟疫大流行。他鉴于当时医家误用伤寒法治疗温疫致死者颇多,遂探究病源,提出温疫系感染戾气所致,认为“守古法不合今病”,创造了一些实用有效的治法,写成传染病专著《瘟疫论》。吴瑭《温病条辨自序》称:“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遂专心学步焉。细察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大抵功过两不相掩,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 疫—— 《内经》:“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温疫论》:“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 吴有性对“瘟疫”所下的定义: “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运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胜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戾气“无象可见”,“无声无臭”,“其来无时,其着无方,众人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焉”。 《温热论》提出了外感温热病的总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发展了诊断方法,制订了各阶段的治则。 临床呼唤创新,频繁流行的瘟疫把明清医家塑造成创新意识较强的群体—— 明末吴有性《温疫论》面世 清初以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为代表的温病学说诞生 经历1821年京师瘟毒吐泻大疫(霍乱)的王清任发挥血瘀说并应用于疫证治疗 其后,众多瘟疫病专论陆续出现 《左传·成公十年》: 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相与:共同。 评骘 zhì :同义词复用,评定。骘:定。 梓:梓木,此指书版 。 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壮月:阴历八月。 既望:农历十六日。 同里:同乡。 序:名词活用为动词,作序。 清嘉庆十八年癸酉(公元1813年)刻本,问心堂藏板。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 瘟疫是自然界里大样本的“天造之模”,历代中医正是通过临床上重复出现、尤其是大量集中地重复出

文档评论(0)

338945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