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瑞兽葡萄镜解读.docVIP

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瑞兽葡萄镜解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瑞兽葡萄镜解读.doc

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瑞兽葡萄镜解读   【摘要】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历史中,唐代的瑞兽葡萄镜是一种新的铜镜形式,这种铜镜纹饰图案新颖,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本文借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两面唐代瑞兽葡萄镜,浅要考证和分析了瑞兽葡萄镜纹饰产生的渊源及文化内涵,对唐代这一独特的铜镜文化现象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铜镜,唐代,瑞兽葡萄镜,纹饰图案,渊源及含义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392-03   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馆藏铜镜中,有数面唐代瑞兽葡萄镜,大多为社会流传至今的传世文物。此类铜镜都以瑞兽为主要图案,陪衬有硕果累累的葡萄及缠绕的葡萄枝蔓,纹饰图案独特,对研究唐代铜镜发展史和艺术特色提供了较有价值史实佐证。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创新时期,也是中国铜镜艺术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唐代的中国铜镜,不仅继承了商周、两汉时期铜镜的艺术形式及特征,并且艺术样式和艺术手法逐渐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许多新的铜镜纹饰和图案。这一时期,在中国各地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出土和发现了许多以瑞兽和葡萄为主要纹饰的铜镜,题材新颖,充满了神秘色彩,引起了考古界的广泛关注。因此,以瑞兽、葡萄为主要纹饰的铜镜也成为了唐代铜镜的典型代表镜型,并以其精良的制作工艺和优美而富于想象力的纹饰纹样,以及其本身所承载的人们对这种瑞兽葡萄纹产生的深刻寓意寄托的猜测,而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之为“多谜之镜”。   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馆藏唐代瑞兽葡萄镜中,编号为Z0943的铜镜,直径13cm,厚0.8cm,重930g,器形完整。铜镜圆形,伏兽钮。双线高圈将镜背分为内外二区。内区五瑞兽两两相向,一独处,攀援葡萄枝蔓,葡萄较均匀的沿着圈带排列,瑞兽多作匍匐状,露出脊背,有的尾细长,有的为帚形短尾。瑞兽的头大而威,身躯强健。外区肥厚润泽的叶瓣及硕果累累的葡萄串错纵交缠,其间有展翅的禽鸟、蜜蜂。缠枝花草纹缘。此镜镜面纹饰采用高浮雕工艺,极具立体美感,保存完好,仅镜缘有几处锈蚀痕迹,镜面光洁,呈现青灰色铜质,制作精美,为唐代铜镜的杰出作品。1996年9月,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另一面编号为Z0906的铜镜,直径9.7cm,0.8cm,重250g,器形完整。铜镜圆形,圆钮。一周凸棱将镜背分为两区。内区葡萄枝叶缠绕,葡萄较均匀的沿着圈带排列,五瑞兽同向攀援葡萄枝蔓,瑞兽形态各异,体态丰腴,作奔跑状。外区葡萄枝叶缠绕,其问禽鸟飞翔。叠云纹缘。此镜保存完整,镜面纹饰也采用高浮雕工艺,但镜面外区及镜缘有明显锈蚀痕迹,镜面色泽不及前者光洁。2002年5月,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本文借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编号为Z0943;NZ0906两面唐代瑞兽葡萄镜,对唐代这一独特的瑞兽葡萄铜镜文化现象及瑞兽葡萄纹饰图案产生的渊源和含义做一初步探讨。   一、瑞兽纹饰图案的起源   瑞兽纹饰图案的出现应是一种原始图腾崇拜的产物,属于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最早的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远古时期,在生产工具和生产力都相对较为低下,人们对于大自然的认知能力和改造驾驭能力处于最原始最薄弱的状态下,由于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各种侵扰,尤其是要不断受到各类猛兽虎狼的威胁,处于祈求、庇护和对威猛、不可预知的力量崇拜以及借助猛兽的威猛达到威吓敌对的目的等诸多因素,远古人类便对诸多异于已类,而又超乎自身生理特征和能力的兽类,自然产生诸多关注和崇拜。兽,特别是具有尖牙利齿、能够产生巨大破坏力和震慑力的猛兽,往往成了人们敬畏、恐惧和能力向往的对象,兽的形象也被逐渐的赋予了一定的概念化、符号化和神异化,兽的图腾和崇拜便由此产生。同样,不同的兽、禽,由于其形象、特征的不同或是在不同的特定场合的偶然、必然的出现,往往被赋予了不同的崇拜涵义。有关兽,或神兽的纹饰图案也就在各类生产器物或是早期的岩画中产生。距今3000~10000年前的我国北系岩画的重要代表贺兰山岩画,在记录了远古先民牧猎、祭祀、战争及娱舞、交媾等场景的同时,就出现了虎、豹、狼、驼、牛、马、羊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在夏商周早期青铜时代,神兽纹饰就已出现在青铜器物之中,之后有关神兽的纹饰图案在各类器物中不断出现,逐渐发展演变为传统的古代装饰纹样。而且传统的神兽纹饰图案自秦汉以来,也演变发展为后来的四神兽或十二神兽等更多样化的艺术纹饰图案。后人习惯上将麒麟、貔貅、凤、龙、龟并称为“五灵’或者称之为古代五大瑞兽,也都是无—例外地对其寄予了特定的期望或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因此,关于神兽的纹饰图案,在中国古代艺术品和生产器物中的变化是伴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人们对社会自然认知改造或者说是审美、精神追求的过程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古代传统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