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年来乡村教育家黄质夫研述评
十年来乡村教育先驱黄质夫研究述评
王文岭
(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17)
摘要:《黄质夫教育文选》由边远的贵州于2001年出版,上世纪20年代即投身乡村教育运动近20年的黄质夫先生逐渐进入学界的视域,特别是他在南京栖霞提倡新乡村建设,在贵州榕江探索少数民族教育和边疆地区教育的实践,更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然而,10年来的相关研究,大多局限于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角度审视黄质夫的教育思想,缺乏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背景。本文对10年来黄质夫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旨在更好地继承黄质夫教育文化遗产,以为今日新农村建设和开发、建设边疆所借镜。
关键词:黄质夫;新乡村建设;边疆教育;民族教育
黄质夫是上世纪20年代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先驱者之一。他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科,1921年6月国立东南大学在南京高师挂牌成立,黄质夫旋即转入东南大学农科学习。1924年毕业,先后在江苏省高邮界首、南京栖霞、浙江湘湖和贵州榕江主持乡村师范学校工作近20年。1930年代,曾与何玉书、江问渔、陈剑修、章之汶等发起成立中华乡村教育社,梁漱溟、邰爽秋、汪懋祖、余庆棠、高阳等都以个人会员身份加入。1949年以后,供职于江苏省农林厅,1959年被定性为历史反革命,不堪多年凌辱,于1963年不幸去世。黄质夫先生对于乡村教育的功绩,许多年来,很少有人提起。
1980年代,黄质夫被平反昭雪;1990年代,江苏省政协和仪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出版了《乡村教育先驱黄质夫》一书;1998年,贵州教育出版社组稿编辑《贵州社会文明的先导——贵州历代著名教师》时,曾主持国立贵州师范学校的黄质夫引起了梁茂林先生的关注,并约请贵州省教育厅安永新、杨秀明,于2001年编选出版了《黄质夫教育文选》。韦钰院士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欣然为该书写序,称该书“将销声匿迹达50年之久的我国优秀教育家黄质夫先生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一、人物回忆与生平追溯
《乡村教育先驱黄质夫》一书是黄质夫弟子回忆性文章的汇编。譬如,华士林《回忆五师分校和黄质夫先生》,高庆森、胡百麟《黄质夫与界首乡村师范》等两篇文章,简略地追记黄质夫在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分校——界首乡师的工作和生活情形。秦羽如、葛庆文《栖霞乡师创办人黄质夫》,黄陆、杜永福《乡村师范教育先驱黄质夫》等两篇文章,叙述了黄氏在主持南京栖霞乡村师范时期的情形。李仄《创办贵州师范,开发边疆教育》,梅宗乔《树黔南文化之基》,陈中平、洪业《乡村师范教育史的一页》,包志超《回忆贵师学习生活》等文章,则是对黄氏主持的国立贵州师范学校生活的点滴回忆。黄飞《回忆我的父亲黄质夫》、李仰华《黄质夫传略》等较简略地梳理了黄氏生平经历,包括其家庭背景、游学经历、任职情况,简括地勾勒出黄质夫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位乡村教育先驱的人生轨迹。
由于黄质夫先生认识到了培训乡村教师的极端重要性,在人生职业的选择上,读大学时,他选择了师范院校的农科;择业时他选择了苏北的乡村师范;当被迫解职时,他继续选择浙江的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的年月里,他又选择了乡村师范,并把省城附近的乡师迁到离省城400公里的榕江,可见黄质夫的执着追求。
梁茂林《黄质夫:一个被尘封的乡村教育家》,用“五幸五不幸”来概括黄质夫的一生:“不幸的是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幸运的是受过近二十年的新式正规教育,并得陶行知、陈鹤琴等名师点拨;不幸的是饱学之士没有去做官发财,幸运的是先后创办和主持过四所著名的乡村师范学校,创建乡村教育理论,探索实施办法;不幸的是抗战胜利后离开了教育岗位,1959年更被错定为历史反革命管制三年,幸运的是在栖霞农村,躲过了各种政治运动的劫难;不幸的是于1963年不堪折磨而离开人世,幸运的是永远不再担心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而挨批挨斗;不幸的是一生奋斗乡村教育却尘封五十年,幸运的是黔首草民记情记恩,弟子们相继奔走申冤,终能还先生乡村教育家的本来面目。”[1]
梁茂林的这篇文章发表于《黄质夫教育文选》出版之次年,即2002年。同年7月,贵州省教育厅、榕江县委,县政府在榕江举办“黄质夫乡村教育思想研讨会’’,学者提交的有关论文,由副县长肖云慧主编成《黄质夫乡村教育思想研究》一书,于2003年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自此完成了由后人对先贤的怀念,继而学界对先贤思想研究的转折。近10年来,时有学者撰文论述黄质夫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江苏、贵州两地学者,研究的内容,包括黄质夫的教育救国思想、乡村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思想、边疆少数民族教育思想等等。
笔者回顾近10年来的研究,旨在厘清研究中的问题,更好地继承黄质夫教育文化遗产。
二、教育思想谱系研究
研究黄质夫的教育思想,几乎无一例外地会联系到陶行知,并且是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旗号下审视黄质夫的乡村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