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 是一种较少见的源于脑和脊髓的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2%。单发多见,多发少见,弥漫型罕见。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过去20年来发病率增加了10倍。发病率增高不仅包括感染免疫缺陷病毒患者,也出现在免疫功能健全者。 PCNSL的高发人群有3类:接受器官移植者、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患者和其他与免疫缺陷有关的全身性疾病。据估计,国外,AIDS相关的PCNSL发病率比低级别星星细胞瘤高,接近脑膜瘤。 根据患者免疫功能状态, PCNSL 的发病分为免疫功能正常型和免疫功能缺陷者, 前者好发于50~70 岁中老年人, 以单发病灶多见; 后者好发于30~40 岁,以多发病灶为主。男多于女, 男女发病比率1.5∶1 。国内脑淋巴瘤与免疫缺陷的关系不很密切, 与国外不同。 目前,普遍认为几乎所有的PCNSL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多为弥漫型大B 细胞非霍奇金氏淋巴瘤;若霍奇金淋巴瘤累计脑实质,患者多伴有全身性疾病或病变附着硬膜。 PCNSL 临床表现无一定特异性,多为颅高压和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分布比较广泛,以 额、颞叶深部白质、基底节、胼胝体、丘脑及脑干等近中线部位分布,侵及多个脑叶,甚至可跨叶生长,部分肿瘤位于脑表面并累及脑膜。 肿瘤对激素、放化疗敏感,肿瘤自发性消失或应用激素后缩小或消失是PCNSL 较具特征性的表现。 病理特点 PCNSL 内含丰富的网状纤维及瘤体富于细胞成分。网状纤维为纤细而分支较多的纤维,主要成分为胶原蛋白,含水量很少。电镜示淋巴细胞呈圆形, 胞质少,细胞核大, 常染色质多,核糖体丰富, 细胞器缺乏, 故细胞含水量较少。 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状排列为本病组织学特征, 另外PCNSL 的微血管密度(MVD) 值低, 其血供亦少,瘤体生长缓慢, 因而其囊变坏死少见。 瘤细胞侵犯血管壁使血脑屏障( blood brain barr ier, BBB) 破坏, 血管通透性vascular permeability (Ktrans)增加。 肿瘤沿血管周围间隙生长,因此可沿VR间隙播散。 据报道,75%淋巴瘤可累及室管膜或硬膜或二者同时受累。 影像特点(由病理变化决定) CT 平扫约90% PCNSL 为脑室周围深部脑 组织单发或多发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 瘤内密度均匀。 少见坏死、囊变、钙化及出血,周围有轻或中度水肿。 MSCT 灌注成像显示:PCNSL 的MVD 值低, 其血供亦少; 强化显著呈“亮灯征”与血脑屏障( BBB) 破坏 有关, BBB 破坏使对比剂由血管内渗透到组织的细胞外间隙, 导致病变组织强化。 MR:T1WI 呈等低信号,T2WI 呈等稍低信号,DWI呈高信号。弥漫型小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T2高信号可能与淋巴瘤早期浸润时瘤细胞形成较少有关。信号相对均匀,少见坏死、囊变、钙化及出血,周围有轻或中度水肿。 Gd-DTPA 增强后多呈明显均匀结节状或点状强化,坏死区呈环形强化,可见“尖角征”、“脐凹征”等,部分病灶内见小囊变区及其周围的“硬环征”(非特异性)。 “尖角征”、“脐凹征”较具有特征性,进一步证实了肿瘤沿血管浸润的特点。 PCNSL 强化机制是肿瘤细胞围绕正常血管周围呈袖套样浸润, 致血脑屏障破坏,对比剂渗透到细胞外间隙引起组织强化,其病 变本身并无明显血供,故MR 灌注成像呈低灌注,与胶质瘤的高灌注明显不同。 MRS 表现为NAA 中度降低, Cho 升高, Cr 有轻度降低, 并有巨大Lac/ Lip 复合峰出现。其中脂质( Lip) 峰升高被认为是淋巴瘤的特征性改变, 这一改变在无坏死的胶质瘤很少出现, 可以作为鉴别的一个指标。 AIDS患者合并淋巴瘤常为多发病灶,增强为环形强化,比一般淋巴瘤患者水肿明显。 A~B:右侧颞叶PCNSL,增强CT 示病灶较均匀轻度强化,可见血管穿行其内(A),延迟1 min 后扫描,病灶进一步强化(B),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 C~E:左侧颞顶叶PCNSL,MRI 示病灶T1WI 呈等低信号,T2WI 呈等稍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稍不均匀强化,内可见小囊变区,可见尖角征(E,黑色箭头),瘤周指状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F:左侧颞顶叶病灶,增强T1WI 示病灶稍不均匀明显强化,可见“脐凹征”(白色箭头)及“硬环征”(黑色箭头)。G~I:弥漫型PCNSL,T2WI 示病灶呈稍高信号(G),增强后呈小结节样明显强化(H),无占位效应及瘤周水肿; Solita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