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黨课讲稿科学发展观与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前 言] 当“增长即发展”的发展观被重新认识时,随着一个以“生态文明”命名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教育需思考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科学发展观立足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特殊历史背景,用以人为本,持续加快发展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等观点认识与解决发展问题。 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在思考如何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及坚持教育的协调发展基础上,对广大青少年和全体公民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即将起步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10年中,以可持续发展为最高价值取向,教育的功能被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在社会领域,面对可持续发展需要,必须着眼消除贫困、农村改革、环境保护、健康促进、两性平等、人权等问题并开展教育;在经济领域,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围绕消除贫困、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农村改革等问题进行教育;在文化领域,依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将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平等及其他相关主题列为教育内容。可以认为,在21世纪人类正在迈向生态文明的重要时刻,教育的历史使命被赋予鲜明的前瞻性与先导性特征。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成为生态文明时代新教育的代名词。 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思考,现代教育的历史使命究竟是什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究竟是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2、通过教学,把握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的指导意义及要求; 3、通过教学,理解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教学重点]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2、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教学对象] 党员教师、入党积极分子教师、青年骨干教师及全体教工团员。 [教学媒体] 电脑、投影仪。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间] 45分钟。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党的十六大,对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作出了战略部署,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将进一步确保十六大提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这三大文明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同时,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育事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富足,而且包括使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经历了26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10年来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洗礼,中国已经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生机勃勃、昂然向上的发展局面。与此同时,经济转轨带来了社会结构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以往相对单一的社会结构正在向相对多元的社会结构演进。中国正处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或者说基本定型时期,思想观念的转型要适应社会经济的转型,但目前两者转型的步伐并不一致,思想观念的转型相对较慢,与新的经济社会体制相适应的新理念没有完全确立,在这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精神“断乳”期,极易产生信仰危机、道德失范,以对物质利益的极度追求来弥补精神领域的缺乏。这就要求加快教育的发展,加快“文化小康”的建设。“文化小康”应包括以下特征: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全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以及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 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化直接关系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是一个民族堂堂正正地生存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证。 适应新形势,建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已经成为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同时也成为了教育工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