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两首教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中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二、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做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情感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三、这四个物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四、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继承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并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余光中的《乡愁》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感情进行了物化,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最后将乡愁上升到家国之思的高度,构思精巧。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 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颖,抒发了对故乡永远的怀念,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席慕蓉的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第1课 诗两首 R 九年级下册 嘶( ) 喉( ) 汹( ) 涌( ) 愤( ) 腐( ) 黎( ) 窄( ) 墓( ) 矮( ) 浅( ) 峡( ) sī hóu xiōng yǒng fèn fǔ lí zhǎi mù ǎi qiǎn xiá 字词注音 汹涌: 悲愤: 黎明: 腐烂: 乡愁: 形容水流翻腾激荡的样子。 形容伤心难过气愤不平。 天将亮或刚亮的样子。 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孳生而变质;比喻腐化堕落。 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 词语解释 整体感知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我爱这土地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乡 愁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 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 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故土故园频入梦,思乡思亲梦无痕。故国,故乡,故园,故亲,人之所恋,恒久一耶。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让我们随着“土地歌者”——艾青和台湾诗人余光中,一道去吟唱对祖国、对家乡深情柔美的恋歌。 新课导入 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海登,中国伟大革命者,诗人,代表作品有《向太阳》《火把》《在浪尖上》《毛泽东》《光明的赞歌》。 作者简介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写作背景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如何理解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合作探究 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

文档评论(0)

yy5589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