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日本经济衰退的企业治理视角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并随后陷入长期的经济衰退,导致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日本企业独具特色的治理机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企业作为日本经济的基础,没有企业的发展就不会有二战后日本经济的繁荣,但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日本企业的传统优势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本文主要从企业治理机制的角度出发,分析其与日本经济衰退的内在联系,并探讨日本企业治理机制改革之路。
一、日本经济发展与企业治理机制
二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增长,1960-1990年间的日本经济增长是全世界最快的,30年里日本的国民收入增长了3倍,而当时美国经济则饱受滞胀的困扰。日本在完成赶超欧美的目标后,在80年代末出现的泡沫经济,以及90年代初这种泡沫经济的崩溃并发生内生型的金融危机,北海道拓殖银行、东洋证券、八佰伴等一批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纷纷倒闭,日本政府采取的持续多年的经济刺激计划收效甚微,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里,经济一直处于低速徘徊之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经济在90年代高速增长,产生巨大的反差。造成这种长时期经济衰退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企业治理机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虽然日本企业治理机制对日本经济赶超欧美曾产生过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日本公司治理结构并没有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结果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二、日本企业治理机制的产生及其主要特点
(一)日本企业治理机制产生的背景
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模式大致可以分为美国型、大陆欧洲型和日本型3种。美国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包括职务工资制、劳动力市场的流动化、股东权限的强化、透明的财务结构等内容。日本型企业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年功序列制、终身雇佣制、企业内部工会、官民一体化和企业经营管理者权限的强化等。日本型企业管理模式与美国型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大陆欧洲型的特征则居于美国型和亚洲型之间。
日本公司治理机制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法律和制度、政治、文化与历史、股东偏好等。其产生的主要背景有:
当代日本企业治理机制的前身是财阀集团或家族企业集团。在20世纪30年代,企业的股份高度集中于少数财阀家族手中,从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改革这种家族控制的经济体制, 主要是通过将财阀直系、旁系大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全部革职,来打破财阀层所有权结构。这一改革使日本大企业迅速出现了年轻的职业经理人阶层,为日后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2.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日本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为了防止国外机构投资者的恶意收购,在政府的倡导下,日本开始了“安定股东工程”,推进企业集团间的相互持股,从而减少资本市场上的流动股份。
3.早在二战时期,为保证军需生产,日本政府为每一个军火企业指定一家银行向它提供资金,企业必须在指定的银行开设账户,这是主银行收支结算账户的原型。战争结束时,指定银行体制涵盖了2240 家企业。在指定银行和贷款企业一起清理不良贷款过程中, 双方的紧密合作和信息共享奠定了主银行体制的基础。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公司所需的重建资金都是由城市银行提供。这些来自城市银行的借贷方式被称为系列融资,它意味着最大的六家银行( 三井、三菱、住友、富士、第一劝业、三和) 和日本兴业银行通过日本银行大量借款,来满足同系列的公司近半数的资金需求。这样,随着激烈的贷款竞争,主银行体制得以确定下来。
(二)日本企业治理机制的特点
日本公司治理体系产生于二战后特殊的历史背景,被赋予了战后重建和经济赶超的历史重任,以协调与稳定主要特色,注重发挥公司各利益主体的治理作用。因此日本公司治理可以称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典型,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特点:
法人相互持股
法人相互持股,是日本企业为应对战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而积极营造的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相对稳定的股权结构。其主要内容是:日本企业的主要股权不是由分散的个人持有,而是由法人企业持有,而且是以法人相互持股的形式存在的。它既是股东与经营者关系协调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间关系稳固的纽带。法人持股的目的主要在于稳定股权而非短期收益的获取,也因此有别于股东的一般身份和利益要求。
日本公司的股权主要集中于法人企业与金融机构手中,根据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的调查, 1987年六大企业集团相互持股比率平均为22.65%,其中,旧财阀系的三大集团为28.93%,银行系的三大集团为16.36%在日本的上市公司中,1990年,在2079家上市公司发行的394854(千股)股中,金融机构持有45.2% ,其它法人机构持有26.9%,个人持有23.1%,到1995年,在2277家的457439(千股)股中,金融机构持有41.4%,其它法人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