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医学有版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名词解释: 1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现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征的概括 2藏象:是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3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症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加以治疗郁证:是由情志所伤,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 ,或咽如有异物感为主证的一类病证 臌胀泄泻 A.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B.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 C. 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D. 肺主治节的生理功能 8. 肺为“水之上源”的主要依据是A A. 肺的通调水道的功能 B. 肺具有布散水液的功能 C. 肺具有输精于皮毛的功能 D 肺为脏腑之华盖 9.唾与何脏关系密切D A. 脾B.肝 C.肺 D.肾 .涎与何脏关系密切A A. 脾B.肝 C.肺 D.肾.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A. 阴和阳是中国古代的两点论 B. 阴和阳即是矛盾 C. 阴和阳代表对立的事物 D. 阴和阳代表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 13.以升为健”的脏是C A.肺 B.肾 C.脾 D.肝胆属于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 A. 脾的阳气主升 B. 脾以升为健 C.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22.“中焦如沤”是比喻 :D A. 胃主受纳的功能状态 B. 脾气散精的功能状态 C. 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状态 D. 消化过程中腐熟水谷的状态 23.肾主纳气的主要生理作用是D A. 有助于元气的生成 B. 有助于肺气的宣发 C. 有助于气道的清洁通畅 D. 有助于呼吸保持一定深度 24.主受盛和化物的是B A.胃 B小肠C大肠D胆 25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C A主受盛和化物B.泌别清浊 C.传化糟粕 D主通降 26.营气主要来自B A.血液 B.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C.心 D.肾精 27.善行而数变的是A A风邪B湿邪C火邪 D燥邪 28百病之长的是A A风邪B湿邪C火邪 D燥邪 29.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的六淫是B A风邪B湿邪C火邪 D燥邪 30. 易伤津液,易伤肺的六淫是D A风邪B湿邪C火邪 D燥邪 31.易扰心神的的六淫是C A风邪B湿邪C火邪 D燥邪 32.发病的内在因素是 B A邪气侵袭 B正气不足C 营卫不和 D七情内伤 33.发病的重要条件是 A A邪气侵袭 B正气不足C 营卫不和 D七情内伤 34.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多为外感病的C A中期B后期C初期D终末期 35.但热不寒为D A表热证B表寒证C里寒证D里热证 36.但寒不热为C A表热证B表寒证C里寒证D里热证 37.辨别疾病性质的是B A表里辩证B寒热辩证C虚实辩证D阴阳辩证 38. .辨别疾病病变部位、病情轻重、病变趋势的是A A表里辩证B寒热辩证C虚实辩证D阴阳辩证 39.八纲的总纲是D A表里 B寒热 C虚实 D阴阳 40.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脉虚弱或结代,兼见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属于B A心阳虚 B心气虚 C心血虚 D心阴虚 41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脉虚弱或结代,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淡胖,苔白滑。属于B A心阳虚 B心气虚 C心血虚 D心阴虚 42.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胸胁或少腹胀痛,或咽有梗塞感,脉沉弦。证属于A A肝气郁结 B肝火上炎C肝血虚D心气虚 43.先天之本指的是D A心B肺C脾D肾 44.温热病的临床治疗大法,卫分证治宜B A清热生津B辛凉解表C清营透热D凉血散瘀 45温热病的临床治疗大法,气分证治宜A A清热生津B辛凉解表C清营透热D凉血散瘀 46温热病的临床治疗大法,营分证治宜C A清热生津B辛凉解表C清营透热D凉血散瘀 47温热病的临床治疗大法,血分证治宜D A清热生津B辛凉解表C清营透热D凉血散瘀 48五味中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的是A A辛 B甘 C苦 D酸 49五味中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的是D A辛 B甘 C苦 D酸 50五味中具有通泄、燥湿的作用的是C A辛 B甘 C苦 D酸 51五味中具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的是B A辛 B甘 C苦 D酸 52五味中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的是B A辛 B咸 C苦 D酸 53下列不是麻黄的功效是:C A辛温解表B宣肺平喘C辛凉解表D利水消肿 54具有燥湿健脾,祛风除湿,散寒解表,养肝明目作用的中药是B A藿香B苍术C茯苓D猪苓 55具有利水渗湿,补中健脾,宁心安神作用的中药是C A藿

文档评论(0)

w66333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