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连队的597.9高地.doc
一个连队的597.9高地
597.9高地,对于普通人来说它就是一串数字;对于懂得军事地形学的人来说,它是一个位置参数;但对于黄继光连的官兵来说,它是一种象征、一种激励,一种溶入他们血液的记忆,一种在98抗洪、汶川地震、国庆阅兵时遇到困难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钢筋铁骨,曾经想倒下又挣扎着站起来的那股不屈的精神,这就是黄继光连的597.9高地,这就是黄继光连的魂。
[连队档案]:1941年4月,在太行山区诞生,在华北战场与日寇展开长达4年的浴血奋战。1947年8月,连队随部整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两广战役、西南剿匪等重大战役。1951年连队开赴朝鲜战场,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六班长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孔。1961年,连队随部改建为空降兵。和平建设时期,连队先后参加了’98长江抗洪抢险、08年汶川抗震救灾;“和平使命”等重大演习任务。连队19次荣立集体三等功、11次荣立集体二等功、4次荣立集体一等功。1991年5月、1998年9月、2009年8月,空军分别授予该连“空降兵模范六连”、“抗洪抢险先锋连”、“黄继光英雄连”荣誉称号。2013年8月,中央军委授予该连“模范空降兵连”荣誉称号。
你是不是六连的兵
《士兵突击》里的钢七连连长高城经常问:“你是不是钢七连的兵?”黄继光连的官兵在遇到困难时经常问自己:“你还是不是六连的兵?”通常,他们问题的答案都一样:我是,所以我要撑下去。
新兵郑瑞宇老家在河北邢台,黄继光参加抗美援朝时,就在那里举行的入朝誓师大会。郑瑞宇从小就是看着黄继光事迹长大的,来到军营的他没想到真的来到了黄继光连,还被分到了黄继光班。空降兵,是一支走在空中、打在地面,能超越一切地面障碍的特殊兵种。特殊的使命、特殊的任务、特殊的要求,需要经过特殊的历练。郑瑞宇没有想到,刚到连队,高强度的训练便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这天中午,烈日炎炎。连长彭江林一声令下:“按要求披挂,进行全副武装奔袭!”战士们围着2公里长的训练场跑道,一圈、两圈……
郑瑞宇的意识越来越模糊,但他能感觉到,每向前一步,肩膀就被背囊勒一下,湿透的衣服不断摩擦着手臂和大腿腰部。每一次机械的迈步,都发出“呼哧”的声音,都在迅速地消耗着体内残存的一丁点体力,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
“班长,我实在坚持不住了!”身背30多公斤重装备的郑瑞宇再也忍耐不住了,死死地拉住彭江林的裤腿,用沙哑的声音恳求。“爬也要爬到终点!”彭江林一声断喝。
这确实是一次令人恐惧的挑战——5圈、10公里远距离武装奔袭。之前,这是郑瑞宇无法挑战的训练禁区,他生得瘦弱却身负重荷。他别无选择,只能往前跑。他不停为自己打气,用尽一切办法节省体力,前进,前进。最后,他终于艰难地跑完了全程。连长彭江林在总结时说:“我们是空降兵,空降兵是干什么的?用《兄弟连》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天生被敌人包围的’。超常的战场需要我们有超常的能力,如果没有一往无前、勇于牺牲的战斗精神,没有迅猛快捷的战术动作,我们能打仗、打胜仗吗?更何况我们是黄继光班!你们看看你们自己,都成什么样子了?”大家相互瞅瞅,才觉得真有些滑稽:队伍里,没有了往日的严整;携行的装备,不是松松垮垮就是丢东落西。从那以后,郑瑞宇训练更加刻苦。战术动作不行,一趟一趟地体验;体能不是最好,休息时间“翻山越岭”;射击训练,一个姿势一练就是半天,枪口上吊着砖头,回到宿舍还要在门口挂一颗黄豆继续练;战术训练,仰望数十米高的刀削般的崖壁,一次一次往上攀爬,双手磨破了皮,鲜血渗在坚硬的岩石上,也不停歇。
姜生武,四级军士长,连队最老的兵,入伍14年,至今仍在连队当班长,每逢连队有跳伞任务仍然带头从万米高空跳下。这位31岁的老兵从当兵就在黄继光连,历经了4任连主官,在2013年底还是选择留在了这个让他眷恋的军营,不为别的,就为自己是黄继光连的兵。采访中,他一口一个“老班长”叫着,起初我以为他说的是自己的班长,听了一会儿才听出来,他口中的“老班长”就是黄继光,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就像黄继光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就像和他们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参加训练一起执行任务的老班长一样。
每年新兵入营,参加的第一个活动是参观连队荣誉室,听的第一堂课是黄继光的故事,学的第一首歌是“特级英雄黄继光之歌”,看的第一场电影是《上甘岭》,执行重大任务都要在黄继光铜像前宣誓,在象征着黄继光献身精神的旗帜上签名;每晚连队晚点名,第一个是“黄继光”,全连官兵齐声答“到”。在“黄继光班”,至今还保留着老班长黄继光的床铺。
飞机跳伞的通行证
“这也叫黄继光连的兵?”在采访中,所有在黄继光连当兵的人最不想听到、最不愿听到的就是这句话。为了不听到这句话,再苦再累再难以忍受他们都硬着头皮上。空降兵有句口号
文档评论(0)